肖玥



〔關鍵詞〕藝術;民族音樂;彝族音樂
20 世紀90 年代至21 世紀初,帶著無限憧憬與期待,三名彝族少年從四川西南部的大涼山脈跋涉至首都北京,開始追逐他們新世紀的夢想,他們的名字叫作曲比哈布、曲比哈日和倮伍阿木。1998年,他們告別了那個現在聽起來會有點“土”的組合名——“黑虎三人組”,簽約了北京鳥人公司,正式改名為“彝人制造”。2000年,他們發表了三人組合的第一張正式專輯《彝人制造》。專輯一經問世就叫醒,甚至是“吵醒”了許多人的耳朵。這張帶著彝人標志性高亢清澈嗓音的專輯,融合了搖滾、流行與電子等風格元素,給彼時還從未聽過如此現代風的民族音樂的聽眾帶來了沖擊。彝人制造還為專輯中的一首民族搖滾歌曲《乞愛者》拍攝了MV,在MV中,三位長發飄飄穿戴銀飾的不羈少年乘坐著飛船,化身宇宙來客,從2200年穿越回1999年,來經歷人間愛情的苦楚與甜蜜。前衛的音樂風格搭配極具未來感的視覺設計,向人們宣告著:民族音樂還可以這樣玩!
剛和曲比哈布取得聯系時,母親節剛過了幾天。在最新的一條朋友圈中,他分享了彝人制造一首名為《媽媽》的歌,并附上文字:“今天是母親節!一首老歌獻給我的媽媽,也獻給天下所有的母親……”《媽媽》是彝人制造2003年發布的專輯《彝人制造III》中的主打歌,就如歌中質樸無華的歌詞一般,《媽媽》用簡潔的編曲和真誠的演唱觸動了無數人的心。《媽媽》無疑是彝人制造的代表作品,它不僅代表著彝族人民對母親的真摯愛意,也是全國各族人民對舐犢之情的深深共鳴。直至19 年后的今天,《媽媽》這首歌也仍然是廣大聽眾心目中最能代表他們唱出對母愛感受的作品之一。
雄鷹展翅:民族是根基
不同于為制作人“代言”的歌唱組合,彝人制造除了亮出一副好嗓子之外,還在每一首作品中最大限度地保留著民族情結的原創風格。曲比哈布是組合的主要創作者,他擔任了自組合首張專輯以來大部分的詞曲創作,而這些創作靈感正脫胎于他生長的大涼山,還有和他產生深深聯結的彝族同胞之中。《媽媽》的創作就和曲比哈布的母親鼓勵他離鄉逐夢的故事有關。
90 年代末,曲比哈布二十歲出頭,帶著還未褪去的稚嫩氣息,像一只要振翅高飛的小鷹,迫不及待地想飛出大涼山闖蕩。少年心氣的曲比哈布喜歡有著強烈電流感的吉他演奏,喜歡緊湊有力的鼓點和充滿著激情的嘶吼人聲,癡迷于金屬樂隊“槍炮與玫瑰”、噪音樂隊“涅槃”,心中充斥著對狂野與自由的追求與渴望。他不安于父母所期盼的人生軌跡:成家、立業、生子,隨后平穩地度過這一生,而是不顧反對地辭去了工作,成了一個“叛逆的孩子”,搭上了前往北京的大巴。家里的積蓄不多,曲比哈布的母親還是悄悄拿了幾千元錢放在他的手中,把著車門,囑咐哈布:“要認真,要本分,不要學壞,不行就回來。”母親緊緊抓著哈布的手,強忍著眼淚,哈布被觸動了。他看著母親復雜的眼神,眼神里有不安,有不舍,還有祝福與期盼,母親為兒子的前路擔憂,卻又鼓勵著兒子獨自飛翔……母親的一個眼神,觸動了哈布心底最柔軟的部分,給了他無限的動力與希望,讓他終生難忘。
2000年,彝人制造在鳥人公司旗下發布了第一張專輯《彝人制造》,這張專輯使得彝人制造在華語樂壇迅速崛起,并獲得了CCTV-3“ 星光無限——新人新作大獎賽”的“最佳民歌新人獎”,同年6月,他們參加了“CCTV——MTV 音樂盛典”頒獎典禮(后簡稱MTV)。當年的MTV 群星璀璨,那英、孫楠、韓紅、張國榮、阿萊尼斯·莫里塞特等藝人紛紛出席,這也是MTV 第一次為民族歌曲設置了兩個重量級獎項,其中,“最佳民歌新人獎”被彝人制造一舉斬獲,美國MTV 音樂臺的國際總裁觀看了彝人制造的表演后大受震撼,稱贊他們為他在中國所聽到的“最美的聲音”。此后,彝人制造的三位少年帶著初入樂壇的朝氣與自信,歌唱著民族與土地,讓大涼山原始純凈的風吹遍大江南北,成了當時最著名的少數民族組合,并登上了春晚舞臺,單曲《彝人回家》獲得“全國觀眾最喜愛的春節晚會節目”評選“特別獎”。春晚開始前,哈布害怕節目被取消,直到塵埃落定之時,才在除夕夜鼓起勇氣給遠在大涼山的母親打了電話,電話剛接通,哈布叫了一聲“媽媽”,聽到兒子聲音的母親頓時無語凝噎,一陣沉默過后,哈布才哽咽著說:“媽媽,我們上春晚了,你看看電視。”說完,哈布流下了心酸與甜蜜的眼淚。于是,在2003年《媽媽》發表了。《媽媽》的風格并沒有像彝人制造此前專輯中的歌曲那樣鋒芒畢露,相比其他作品,這首歌質樸得恰如其分,像是把母愛化作一條河,孩子坐在河邊對著涓涓細流將心底的柔情悉數吐露。“你是我心中永遠不滅的火把,黑夜里我不會迷失方向……噢,我的媽媽。”那一刻,這只在廣闊天空飛翔的雄鷹飛回了母親的懷抱,做回了那個柔軟的孩子,用單純的語言歌頌著偉大的愛。
簡單深刻:真誠是法寶
“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深刻的”,以狂野不羈的姿態亮相歌壇的彝人制造并非只為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和獨特個性的展露,他們最注重的是真誠的表達。曲比哈布在創作時并不會刻意求奇,追求復雜的和弦走向和隱晦的歌詞內容,他更多的是跟隨內心,隨心而發,從心而作。《媽媽》就是一首簡單的小調歌,最初的雛形是由哈布在一次聚會上隨手拿起吉他即興彈唱而成。刻意求奇反而不奇,這首不經意間創作的歌曲成了彝人制造的代表作品之一。
彝人制造的歌曲歌詞的書寫內容常常是對親情、友情、愛情的個人感受,他們也不停歌唱著對民族的自豪感,忠實地記錄著大涼山土地上樸實、善良、生生不息的人民的精神面貌。他們傳遞出來的情感是人類普遍共有的,正是因為彝人制造表達的情感是如此樸素和真實,他們的歌曲才能歷久彌新,讓大江南北的聽眾都產生共鳴。
真誠的音樂是彝人制造永遠的追求。采訪時,哈布聊到最近正在忙著幫一位朋友寫歌。對于如今的他來說,受邀寫一首歌的收入遠沒有一場演出的收入高,卻比唱一首自己寫過的歌要“費力不討好”得多。所以,對于創作的邀約,哈布有著自己的接受標準:“我更愿意做有生命力的東西。”哈布對自己的作品有著一定的追求, 他不愿意成為為寫歌而寫歌的“寫歌機器”,單純為了商業性而炮制出一批粗制濫造又朗朗上口的歌詞與旋律,他更希望經由自己出手的作品能夠擁有一定的意義和力量。哈布曾經為希望小學工程寫歌,也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它是勵志的,能給人帶來向上的力量”。這種對作品底蘊和生命力的追求,是來源于哈布初心的追求。無法打動自己的作品也沒有辦法打動聽眾,而要打動自己,首先要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內心。彝人制造的歌聲是純粹的,大涼山的夏云暑雨、清風明月和蟲魚鳥獸,始終伴隨、庇佑著他們。作為一名音樂人,哈布也有著自身的職業使命感,他關心自我的感受,關心自己身邊的土地與空氣,熱愛著土地上的人民,也肩負著對社會的責任感,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當這些情感被哈布忠實地用音樂記錄下來的時候,一首足夠真誠、足夠動人的作品就自然誕生了。
“音樂潔癖”:生命力的延續
曲比哈布稱,自己是一個有“音樂潔癖”的人,他認為所有的原創音樂人都得有點“音樂潔癖”。他坦言,當面對彝人制造的一些早期作品時,他甚至會不自禁地“臉紅”。在彝人制造爆火的那幾年,“說老實話,雖然沒有那么糟糕,但我覺得很多作品都有遺憾”。在出道早期,由于自身的稚嫩與爆火期間創作時間的匱乏,許多作品的錄音原本可以更加完善、編曲可以更加巧妙、和聲可以更加精致。哈布毫不否認他對于彝人制造作品的挑剔,正是因為這股挑剔勁兒,才鞭策著他在往后作品的創作、制作和表演過程中更加完善。
然而,哈布也不再對過往作品中的缺憾耿耿于懷。他認為,音樂作品永遠只有“完成”,沒有“完美”。如果在創作時過度糾結于作品是否無可挑剔,那么彝人制造的許多優秀作品或許根本就無法問世。“雖然很多作品寫完后都會有很多方法變得更加完善,但是只有一次,一次過后就無憾了,就不去想那么多了。”哈布最為忌憚的就是讓自己陷入框架中,在音樂創作中,他不會給自己過多的限制。彝人制造2021年9 月24 日發布的首張實驗專輯《吉狄馬加的詩》就是一次突破邊界與限制的嘗試。首先是音樂和文學的跨界合作,彝人制造與彝族詩人吉狄馬加跨界合作,選擇了吉狄馬加的九首詩,由曲比哈布譜曲而成九首歌組成一張專輯。哈布認為,在古時巫術儀式上祝禱中,文學就是“唱出來”的,《詩經》最初也是配樂傳唱,文學和音樂本就緊密相連。而這次和詩人的合作,也完成了曲比哈布的一個愿景。當創作之路走得越發長久的時候,哈布有意識地讓自己的音樂作品更加厚重,他認為,詩歌是最美麗的語言文字,而音樂又是一種抽象、自由的表達方式,兩者融合可以使其本身再次迸發出新的生命力。
不滅的火把:無限可能
就在登上春晚舞臺的2003 年,勢頭最猛的彝人制造遭遇了成員倮伍阿木的單飛,這讓彝人制造陷入了窘境,而時年又恰逢非典,一個發展得如日中天的組合就這樣停滯了下來。隨后的幾年,羽泉持續火熱、水木年華等新興組合則迅速占領觀眾視野,彝人制造似乎已經很難再續輝煌。對此,曲比哈布灑脫地說:“不可能永遠都那么火。”彝人制造的這把火暗淡下來了,還會有更多后來居上的音樂人將火把傳遞出去,而彝人制造始終都會燃燒著自己的這把火。“對音樂的熱愛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從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而背井離鄉闖蕩樂壇為始,到經過歲月的磨礪與沉淀更加堅實這分熱愛為續,彝人制造對音樂的熱愛是一束永不熄滅的火把,照亮著他們自己,也照亮著聽眾們和追逐音樂夢想的人們。
如今,距離彝人制造發行第一張專輯已經二十年有余,打開互聯網,你會發現他們的歌聲仍然是許多聽眾心中難以磨滅的記憶,許多聽眾在媒體上講述著彝人制造是如何在那個磁帶與唱片還未成為回憶的年代,陪伴著他們度過青春芳華。一代聽眾終將老去,彝人制造也不再年輕,但作品的力量與生命仍在延續著。
彝人制造嘗試過的風格已經多得數不清,國內的重大獎項、盛大的舞臺與電視節目也幾乎都留下了他們的痕跡,而他們始終抱持著一顆金子般的心,忠誠于音樂,隨心所欲地在其中探索與收獲。對比如今音樂市場流水線化的現象,彝人制造更像是音樂探索者。即使有時自己對作品的預期與市場反應不相符合,他也不會喪失自信,“永遠不要失去激情”,哈布如是說道。伴隨著這份激情,彝人制造的音樂仍有著無限可能。如今,對于市場盛行的“狂轟濫炸”只為劫掠聽眾耳朵的“周拋”式音樂,曲比哈布保持著謹慎的態度,“就像一個人會吃飯才會做飯,要有選擇性地主動去接受一些真正優秀的音樂”,他仍然在廣泛涉獵國內外不同的音樂種類,吸收不同音樂風格中能夠化為己用的部分。哈布透露,彝人制造正在籌備一張專輯《簡單活哲》,此張專輯將會再次顛覆聽眾對彝人制造的固有印象,其中表達著對儒釋道的理解,與人生數十載的感悟,體現出淡薄悠遠的意境,古琴與傳統戲曲元素也將首次進入彝人制造的音樂中。流行、搖滾、說唱、民謠、R&B、中國風……彝人制造的音樂還可以延伸得無限遠,“我有很多夢想,但人這輩子可能做不完,所以也不強求,慢慢來唄”,摒棄急功近利的心態,抱著一種“玩耍”的心態的彝人制造,還將有著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