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靖
[摘? ?要]導入是一節課的開端。生動活潑、別出心裁的導入能成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教師可用的新課導入方法有:資料展示法、問題導入法、情境導入法、趣味導入法、實例導入法。
[關鍵詞]初中;地理教學;新課導入方法
[中圖分類號]? ? G633.55?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12-0058-03
地理是初中階段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它同時具有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雙重屬性,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地理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地理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傳授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新課導入雖然僅占一節課開頭的1~3分鐘,但是卻擔負著吸引學生注意力,為上好一節課奠定基礎的任務。新課導入就如同一座橋梁,聯系著新舊兩節課。好的導入如同路標,引領著學生的思維方向。
一、新課導入時應遵循的原則
新課導入不能一味追求新穎,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新課導入,應具有趣味性,并且應嚴格圍繞課程標準和教學重難點展開,要讓學生明白接下來要學什么以及為什么要學等。
(二)藝術性原則
一個生動、富含藝術性的新課導入能助推情景相融的實現,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三)精練性原則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由此可見新課導入的重要性。導入是教師為引入新課而設計的教學環節,是為整節課服務的,它不能煩瑣冗長,否則會導致整節課頭重腳輕,從而影響整個教學進度。
二、傳統地理教學新課導入方法的局限性
傳統的地理教學新課導入方法是“溫故而知新”, 由復習舊課的主要知識,順勢導入新課。這種導入方法適用于前后有聯系的章節內容的教學。比如,在教學統編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中的“地球的公轉”時,教師利用上一節課中教學的地球自轉產生的相關現象作為導入。先提問:“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與地球自轉相關的知識,地球自轉產生了哪些現象?”學生順利回答出:“晝夜交替,東西部地區的時間存在差異。”再提問:“晝夜交替是每天都會發生的現象,那么不同季節中晝和夜的時長有沒有變化呢?如冬天放學時候的天色和夏天的有沒有區別?”教師借助晝夜時長這個話題順利導入“地球公轉”的教學。筆者認為這種導入方法比較枯燥,缺少趣味性。如果新舊兩節課之間沒有什么聯系還要一味地使用這種導入方法,只會在課堂一開始就澆滅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設置不同風格的導入,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三、高效的新課導入方法
教無定法,但教要得法,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筆者現將高效的新課導入方法總結為以下幾種:
(一)資料展示法
新課程改革十分注重資料的整合,以及學生資料收集能力的培養。教材上提供的圖片及其他資料有限,因此課前筆者會搜集教學本節課所需的相關資料。生動的資料能成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教學“巴西”一節時,筆者播放了里約熱內盧2016年的申奧宣傳片,讓學生在短短2分多鐘的時間內了解到了許多與里約熱內盧這座城市有關的信息。這激起了學生的求知欲,他們迫不及待地要想繼續探究相關的知識。
又例如,在教學“澳大利亞”一節時,筆者考慮到班里有部分學生在參加學校組織的游學時去過澳大利亞,便將新課導入的任務交到了他們手上。這些學生在課余時間互相分享和交流當時拍攝的照片和讓人印象深刻的經歷,共同商討哪些內容適合展現出來。他們在準備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了對澳大利亞的了解。課始由他們選出的代表利用PPT將他們在當地的所見所聞展示出來:有趣的出海觀鯨,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了動物的野性,還感受到了大堡礁的美麗壯觀;看起來色香味俱全的烤肉,隔著屏幕就饞哭了學生;一些在當地較有特色的旅游景點拍的照片引起了學生的共鳴。這樣設計為這節課的教學開了一個熱熱鬧鬧的好頭,使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中。
(二)問題導入法
問題常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大腦處于高度興奮和活躍的狀態。問題的設置要注意“度”,若問題太難,學生一時找不出相應的答案,便會很快失去興趣;若問題沒有難度,學生很快就能說出答案,又難以引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的問題,才能使學生興趣高漲 。
例如,在“多變的天氣”一節的教學中,筆者提出了問題:“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大家應該看過不少次,那每一次它預報的內容大家都看懂了嗎?”問題一出,學生一片嘩然。在他們的觀念里,《天氣預報》關涉內容是非常簡單的。筆者又說道:“接下來請大家瞪大眼睛,看看下面這段《天氣預報》,并思考自己都看懂了嗎?”帶著疑問,學生認真觀看了筆者精心準備的視頻。觀看完視頻后,學生開始議論和思考,很快便發現他們對風的等級等認識不清。筆者讓學生帶著問題,開始新一節課的學習。這種導入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明白了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完善自己。
又例如,在“歐洲西部”一節的教學中,筆者展示了一些文化景觀和美食的照片,并提問:“這些文化景觀和美食來自哪里?”學生通過交流和討論,最終得出:它們都來自歐洲。筆者由此引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歐洲西部。
(三)情境導入法
情境導入法是運用圖片、活動、音樂等創設出符合教學需要的情境,從而使學生處于積極學習狀態的方法。情境導入法的有效應用能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新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經線和經度”時,筆者播放了一段視頻。視頻中,一艘中國商船發出了SOS信號:“我在北緯30°,西經160°,請速來救援!”隨后配著驚心動魄的音樂,救援人員出場了。筆者向學生提問:“這些人要去哪里救援呢?”對于這種類型的問題,學生非常感興趣。他們剛剛學習了緯線和緯度,可以定位到北緯30°,但不能精準地找到西經160°。“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學習如何定位經度。”這節課的教學就圍繞著這個任務有條不紊地展開。在課堂教學的結尾,筆者再次提出這個營救任務,而學生通過一節課的學習,都能快速尋找到這一位置,這增強了他們的成就感。
又例如,“黃河的治理與開發”一課中的理論性內容較多,比如黃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問題和黃河的地上河淤積問題。筆者首先展示《黃河母親》這一尊雕塑的圖片。再提出問題:“看到這幅圖,大家肯定會想起自己的媽媽。我想問問,在大家的心目中,媽媽的性格怎么樣?”學生七嘴八舌地說起了自己的媽媽,有溫柔的媽媽,有脾氣暴躁的媽媽,也有性格多變的媽媽,等等。然后利用PPT展示有關黃河的圖片。最后引出教學主題:“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黃河。看看這是位怎樣的母親。”這樣導入拉近了學生與黃河之間的距離,使筆者能夠更好地講解黃河的水文特征和黃河沿岸的生態環境。
(四)趣味導入法
例如,在講“行政區劃”時,筆者請學生猜一個簡單的謎語:“船出長江口,銀河渡口,雨后天晴,打三個城市的名稱。”學生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在探究謎底的過程中,有效激活自身的求知欲。
又例如,在教學“中東”一節前,筆者先拋出“‘漂浮在石油上的中東”這個話題。學生的注意力瞬間就被吸引過來了。再提出問題:“中東到底有多少石油?為什么中東的石油如此之多?”以此導入本課的教學。
再例如,“地形圖的判讀”一節中的“等高線地形圖”是比較抽象且難理解的內容。本節課中學生要學會將立體的山體轉換成平面圖形,這對于他們空間立體思維的要求較高。教師如果直接講解相關知識,學生可能難以理解。于是,筆者便設計了如下課堂教學導入。先拿出幾塊彩色超輕黏土,問道:“同學們爬過(無錫)惠山嗎?大家可以把記憶里惠山的具體樣子捏出來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將惠山捏了出來,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課后通過學生的反饋,筆者得知大家對這種導入方法印象深刻。學生普遍認為捏黏土十分有趣,創意十足,加深了他們對等高線的理解。
(五)實例導入法
教材上提供的案例較少且學生很可能在教學前就自行閱讀過。這樣,如果在教學時教師還使用這些教材上的案例,可能會難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可以講一些對于學生來說較為新鮮的事件,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比如,在教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節時,筆者將岡比亞與中國恢復建交作為導入。“同學們,2016年,一個神秘的小國與中國恢復了外交關系,而且登上了新聞頭條,大家知道是哪個國家嗎?它又位于哪個大洲的哪片區域?其實這片區域中有很多國家都與中國關系良好,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片區域”。在神秘感和新鮮感十足的情況下,學生很愿意跟著教師一起學習新的知識。
在教學中加入具有時效性的新聞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討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比如,在教學“西北地區”中的“自然特征與農業”一節前,關于“BCI抵制新疆棉花”的新聞一天之內頻頻登上中國各大社交網站的熱搜榜,新疆棉花與西北的灌溉農業息息相關。于是在新課導入時,筆者給學生瀏覽了相關的新聞,并詢問學生的觀點。這樣,學生會更積極地去學習與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和灌溉農業有關的知識,從而對我國西北地區有全新的認識。
(六)教具導入法
教具是地理課的制勝法寶,如講解地理內容,分析地理現象和原理等都離不開教具。教師對于教具的合理應用能夠有效變“靜聽”為“動學”,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如對比傳統的平面地圖,立體地圖更加直觀和形象,教師借助立體地圖能將更多更復雜的地理知識快速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并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吸收與轉化。
例如,在教學“地形和地勢”一節時,筆者將準備好的立體中國地形圖展示在學生面前,并順勢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脈在哪里嗎?”筆者邊指圖邊講:“位于青藏高原南巔邊緣的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其中海拔高于7000米的山峰就有40多座,被譽為‘世界屋脊。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且這些高大而綿長的山脈,多為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那么中國具體有哪些山脈?這些山脈的走向是怎么回事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觀察和學習中國的地形和地勢。”
又例如,在“疆域”一節的教學導入過程中運用拼圖版的“中國省級行政區劃圖”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在教學“美國”一節時,可以通過一面美國國旗直接引入美國的國土面積、首都以及各個州的名稱等相關知識。
教具既直觀又形象,能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助推學生觀察力的培養,提高學生記憶地理知識的效率。
新課導入雖然不是一節課的主體,但它影響著一節課的最終效果。教師應結合地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及具體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學情出發,創新地、科學地、合理地進行導入,真正發揮新課導入的作用,進而使地理課堂更受學生的歡迎,達到讓學生樂學、好學的目的。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旭遠,張捷.新課程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