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欽 楊慧梅
摘要:偉大抗疫精神與“大思政課”具有內在耦合性,偉大抗疫精神是開展“大思政課”的寶貴精神資源,“大思政課”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路徑與手段。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課”,應堅持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等雙重視角的邏輯思路;在具體實踐中,應堅持全人員、全平臺、全內容、全過程育人的有機結合,加強“大思政課”的隊伍、內容、陣地與思想建設,發揮好“大思政課”在抗擊疫情、培養人才與傳遞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善用“大思政課”的必由之路。
關鍵詞:偉大抗疫精神;大思政課;內在耦合性;雙重視角;路徑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20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4-0113-0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和現實結合起來”。[1]作為公共衛生事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國內乃至全球的公共衛生治理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共克時艱,凝煉和升華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2]的偉大抗疫精神。利用“大思政課”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課堂的思想性、理論性、針對性和親和力,探析偉大抗疫精神與“大思政課”的內在邏輯,回答“融入契機”“融入思路”和“融入路徑”等問題,這既是滿足青年成長成才需要的必然選擇,也是優化新時代“大思政課”教育的重要舉措。
一、偉大抗疫精神與“大思政課”的內在耦合性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大思政課”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思政課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思想政治教育不應該只局限于課堂,更應該置于社會生活之中,要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各方面資源用于思政課建設,實現思政課堂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講好講活“大思政課”。偉大抗疫精神源自于抗疫斗爭的偉大實踐,蘊涵著馬克思主義的豐富理論,是開展思政課教育鮮活生動的育人素材。偉大抗疫精神與“大思政課”具有內在耦合性,一方面,偉大抗疫精神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價值,是開展“大思政課”的寶貴資源。另一方面,“大思政課”協調統一了課堂教學與社會教學,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方法。
1.應有之義:偉大抗疫精神是開展“大思政課”的優質資源
“大思政課”所強調的不僅是理論的正確性,還有方式的貼合性,而精神品質以其強大的感染力與號召力,頻頻成為“大思政課”的鮮活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驅動作用。偉大抗疫精神作為生動的愛國主義教材,包含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外延,是“大思政課”的優質資源所在。從內涵上來看,將偉大抗疫精神背后蘊藏的精神代碼與理想信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既在理論層面上強化了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內化吸收,又在實踐層面影響著新時代青年對現實世界的情感體驗以及對自我認知的正確定位,有助于幫助學生堅定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理想信念。從外延來看,偉大抗疫精神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舍生忘死、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優秀道德品質,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譜系的有力彰顯,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賡續傳承,將其融入思政課堂教育對學生價值觀念的型塑、實踐品格的培養與精神家園的構筑具有重要意義。
2.知行合一:“大思政課”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方法
思政課是通過傳授知識、體驗實踐、引領價值、內化信念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3]相較于傳統思政課,“大思政課”更加突出知行合一,具有更鮮明的實踐特征、更強烈的問題意識與更濃厚的現實關懷。作為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方法,“大思政課”擔負著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重要責任。講好思政課不僅有“術”,也要有“學”,更要有“道”,其中術強調方法、學旨在學理支撐、道則突出教學規律。[4]偉大抗疫精神作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動的現實,既滿足“術”與“學”的要求,更為“道”提供指導。“大思政課”不僅要求理直氣壯地把黨的疫情防控方針政策講好講活,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建立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與價值認同。與此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自覺防疫抗疫。通過“大思政課”弘揚偉大抗疫精神,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將課堂教學與社會教學有機結合,不僅為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還以嵌入式實踐使偉大抗疫精神成為學生們理論之源、信念之基、是非之度、情懷之根的行動指南。
二、偉大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課”的雙重視角
在“大思政課”教育中,應堅持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的雙重視角,宣傳新時代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作用,激勵當代青年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強化責任擔當、勇擔時代大任。
1.宏觀與微觀交相呼應
實現偉大抗疫精神與“大思政課”的有效融合,首先必須理清偉大抗疫精神與中國精神的邏輯關聯。從宏觀層面看,中國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精神中蘊藏著豐富且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為“大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精神密鑰與鮮活素材。從微觀層面看,偉大抗疫精神作為中國精神的重要成分,其豐富的內涵是中國精神的具象化表達,構成了“大思政課”的多元素材。偉大抗疫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之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寫照,是中國共產黨紅色基因的賡續傳承,更是中國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升華發展。中國精神與偉大抗疫精神從宏觀概括與微觀切入兩方面為“大思政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力量支撐。
將偉大抗疫精神融入思政課堂,不僅要在宏觀層面堅持中國精神的引領,還必須在微觀層面把握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并探尋出利用“大思政課”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踐行機制與實現路徑。事實證明,偉大抗疫精神必將成為新時代激發我們不斷面對挑戰、勇奪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所以,我們要以偉大抗疫精神抽象化概述與具象化行動為手段,以“大思政課”為載體,實現偉大抗疫精神的滲透與發展。
2.理論與實踐交織交融
“大思政課”源于實踐,匯于理論,再用于實踐,既有理論支撐,也有實踐支持,而艱苦卓絕的抗疫實踐正是開展“大思政課”的重要資源。偉大抗疫精神是中國抗疫具體實踐的凝煉與升華。一方面,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或逆行出征、或捐資捐物、或自覺隔離,將愛國主義精神具象化為抗疫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新冠病毒的未知性與危害性給全世界人民造成巨大威脅,面對挑戰,我國破除思維定式,在“守成”和“變革”兩種思維中不斷摸索前進,并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偉大抗疫精神。
由此觀之,偉大抗疫精神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故將其融入大思政課堂也應堅持理論與實踐相交融的基本原則。首先,需闡釋偉大抗疫精神的發源之處,它是我國人民在嚴格自律、守望相助、舍生取義的實踐中所形成的思想精神。其次,需深化對偉大抗疫精神的理論解讀,通過理性認識抓住偉大抗疫精神的本質,引導學生領悟偉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邏輯,明確繼承與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再次,需遵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準則,將所習得的理性認知用于指導未來的實踐之中,幫助學生形成“通過實踐發現真理,又通過實踐而證明真理和發展真理”[5]的行為模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自覺踐行偉大抗疫精神。
3.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
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遇到了眾多艱難險阻,而我們黨能一次次化危為機、化險為夷的根本原因是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這些史實為“大思政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育人資源以及廣闊的育人舞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社會廣泛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6]讀史明智,鑒往知來,開展“大思政課”教育亟需強化當代青年的歷史學習。由此觀之,遵循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是“大思政課”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偉大抗疫精神積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基因密碼的當代體現,在抗擊疫情中彰顯出“越是危難之際,越是凝聚強大向心力”的當代價值,將其融入大思政課堂有助于當代學生掌握中華民族同舟共濟的優秀文化,堅定“四個自信”,以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另一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偉大抗疫精神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制度保障。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無論是特大洪水、“非典”疫情還是汶川地震,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保障下,黨中央堅持“全國一盤棋”的理念,帶領中國人民屢次成功化解危難。抗疫之戰再度彰顯了我國制度的優越性,充分地解釋了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以及馬克思主義行的歷史邏輯與現實邏輯。
三、利用“大思政課”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7]“大思政課”之所以為“大”,體現在更廣范圍、更多主體、更深層面上對學生進行思想疏導、政治教導和道德引導,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向學生傳遞偉大抗疫精神,引領學生真正領悟該精神的內涵,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其現實路徑應當在全人員、全平臺、全內容、全過程育人的有機結合下,加強“大思政課”的隊伍、陣地、內容與思想建設,發揮好“大思政課”在抗擊疫情、培養人才與傳遞精神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這是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設“大思政課”的必由之路。
1.著眼“全人員”,建設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育人隊伍
“大思政課”的順利開展,是校內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打造全員參與機制,發揮多主體育人的合力作用。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是利用“大思政課”弘揚偉大抗疫精神的主力軍。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授課水平,豐富教學內容、發掘教學素材、創新教學方法,做到把理論講懂、講深、講透。同時,還要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聯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發揮好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此外,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社會各界人士的無私捐助、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學生志愿者的踴躍參與等,也都潤物無聲地影響著青年價值觀的塑造與思想品德的養成。
“大思政課”育人隊伍的多元化要求育人主體要延伸至社會領域,“大思政課”應放在社會生活的坐標系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做到鑄魂育人,就必須發揮好“榜樣示范”的重要作用,可以邀請社會各界抗疫代表人物走上思政課講臺,分享自己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所感所想與所作所為,以親身經歷作為大思政課堂的鮮活素材,激發青年的共情共感,從而提升思政課教學的參與度,提高思政課教學的感染力。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從逆流而上、奮戰一線的醫護人員到聞令而動、攻堅克難的人民解放軍,從不辭辛勞、與時間賽跑的科研工作者到勇于擔當、堅守一線的社區工作者,從穿梭城市、買藥送菜的快遞小哥到響應號召、共同抗疫的普通民眾,他們是抗疫的親歷者,也是“大思政課”的講授者。用抗疫者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構建出全民同心的“大思政課”格局,可以引導學生自覺配合抗疫工作,內化學生形成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感召學生積極投身于疫情防控的志愿隊伍中去。
2.堅持“全媒介”,構筑內容輸出立體生動的育人平臺
偉大抗疫精神的弘揚不僅著眼于課堂教學之中,更要放置于更廣闊的社會中、聚焦于更加寬泛的領域,結合新興媒介技術延伸“大思政課”的話語空間,從而培養更加全面的人才。網絡新媒體具有傳播迅速、覆蓋面廣、主體多元以及便捷性強的特征,在疫情防控期間,網絡新媒體在防控數據統計、防疫動態更新、政策信息傳播以及人們心理疏導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抗疫過程中,多個高校的新媒體平臺圍繞抗擊疫情中涌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持續推出戰“疫”工作紀實,有序開展抗疫專題策劃,生動講述戰“疫”工作故事,展現中國人民共克時艱、同心戰“疫”的精神風貌,助力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養成。與此同時,各院系也高度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線上講座、音樂創作、電臺節目等形式,舒緩了學生在特殊時期的心理壓力。
“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網站類、社交類、視頻類平臺等各類媒介都各具優勢。”[8]一方面,各種傳統媒介平臺作為“大思政課”育人載體,具有內在相通性,要整合各平臺優勢,選取優質內容進行線上推廣,拓寬宣傳渠道,實現資源的有效銜接。以各平臺獨特的運營模式對抗疫素材進行事實還原與動態呈現,以數據支撐、畫面渲染、情緒調動、細節升華,詮釋偉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應積極使用新型社交媒體、利用新媒體技術,發揮其在打造“沉浸式”“大思政課”中的獨特優勢[9]。利用社交媒體開發思政課教學資源,剖析抗疫英雄產生的歷史條件、奔赴一線的人性驅動力以及行為選擇背后的精神實質,從而總結偉大抗疫精神產生的歷史邏輯、發展脈絡以及時代意義,創新性地傳遞偉大抗疫精神的深刻意義,以此激勵廣大青年學子。
至關重要的是,在平臺化驅動的新媒體傳播格局下,新時代青年作為移動互聯網原住民,他們尚在形成的政治立場和政治參與能力勢必深受互聯網的影響。主流媒體是“大思政課”教育中的必然參與者,必須強化思政課陣地意識,打造線上線下聯動的媒體矩陣,構筑思想政治教育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營造助推偉大抗疫精神賡續傳承的良好文化氛圍。
3.聚焦“全息化”,統籌涵蓋視聽說多種形式的育人資源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資源還面臨著供給不到位、分配不合理、內容不均衡等問題,必須通過視聽說等多種形式全面統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資源,創新表達方式,使思政課教學生動鮮活,更加貼合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協調聯動作用。
偉大抗疫精神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的過程,聚焦到具體人物的行為是宣傳學習偉大抗疫精神的有效方式之一。以典型人物承載的精神品質及其行為表現為中介,總結出偉大抗疫精神的具體內容,再利用視聽說等多種手段將精神符號置于現實情境,以抽象精神具象化的方式,傳遞偉大抗疫精神,感召廣大青年學子。弘揚偉大抗疫精神必須在把握時代特征的基礎上,摸清當代青年的認知特點、興趣傾向、行為邏輯與接收特征,以鮮活案例與社會熱點問題為切入點,以視聽說等多種傳播方式為手段,通過音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情境中,深切體會抗疫人員做出抉擇的精神助動力,真正感受到抗疫過程的艱難以及抗疫人員的偉大,從而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構建價值認同與精神認同。
育人資源不僅僅局限于校園之中,社會中也具有深厚豐富的育人資源,如博物館、名人故居、民俗文化等皆可以用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素材。在偉大抗疫精神的弘揚中可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對話一線工作者、參與志愿服務工作等形式,磨煉精神品格、培養高尚情操,引導學生回溯偉大抗疫精神產生的歷史情境,感受抗疫英雄的高尚品德,以面對面交流提升“大思政課”的參與度,增添社會大課堂的感染力。除此之外,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更寬的領域挖掘育人素材,不僅僅要深入挖掘國內抗疫典型人物與典型案例,還可以收集國外抗疫素材,通過國內外抗疫事實與抗疫成就的縱橫比較,講好中國抗疫故事,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通過中外抗疫對比,引導青年正確看待我國的抗疫成果,自覺抵制錯誤思想觀點的侵蝕,從而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堅決遵循黨的政策方針、勇敢投身抗疫第一線,自覺繼承發揚偉大抗疫精神。
4.深化“全過程”,實現偉大抗疫精神的傳播內化與豐富發展
偉大抗疫精神是特定時代條件下的產物,是人類在抗擊疫情過程中萌發的重要精神品質,是人類在實踐過程中創造、認同并遵循的中國精神的重要成分。在全球疫情防控的過程中,中國堅決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出重視生命、同心協力、肩負責任的大國擔當以及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社會凝聚力,以大國責任感和戰“疫”顯著成績鼓舞青年、感召青年、影響青年,激發青年的民族責任感與自豪感。
疫情防控期間,黨中央始終堅持將人民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堅決貫徹“生命至上”原則;從抗疫專項資金的財政支持、方艙醫院的高效建立到兄弟省份的無私支援,均體現出“舉國同心”的深刻內涵;一線工作者的火速到位與醫療人員的負重前行是“舍生忘死”的生動寫照;科研工作者攻堅克難,實現了新冠疫苗的高速研發,彰顯出“尊重科學”的卓越品質;各國人民緊密相連、同舟共濟,堅持共同戰“疫”是“命運與共”的鮮活詮釋。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所有師生都是這場大考的親歷者,也是這堂大思政課的參與者,在抗疫過程中,身邊人身邊事給予他們最直觀的教育,引領學生感受、傳承、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要從歷史維度、理論維度、現實維度與思想高度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將偉大抗疫精神深植于心,使偉大抗疫精神成為中華兒女薪火相傳的精神火炬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以精神引領學生、輻射學生、影響學生、帶動學生,凝聚戰“疫”必勝的信心,錘煉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賡續精神血脈,涵養民族精神,實現抗疫“大思政課”的精神引領與價值認同,是實現偉大抗疫精神傳播內化與豐富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抗疫事跡的傳播過程中,要引導學生不僅關注事件本身,更要關注其背后的生成邏輯,使學生真正理解偉大抗疫精神的實質意蘊,積極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樹立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使命感與信念感,主動踐行偉大抗疫精神,從而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之中。
結語
偉大抗疫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力量凝聚。“大思政課”要堅持思想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合,從理論層面講清楚中國制度的優越性以及偉大抗疫精神的歷史淵源,從實踐層面深耕出在危難之際偉大抗疫精神萌發與傳播的行為邏輯與動力支持。要開創多元方式普及與傳達偉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內涵與核心實質,深化與領會偉大抗疫精神的內核成分,繼承與發揚偉大抗疫精神,從而提升“大思政課”育人實效,培育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2]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2).
[3]高國希.試論關“大思政課”的幾對范疇關系[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1(7):104-112.
[4]顧紅亮.思政課教學的“術”“學”“道”與實踐途徑[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1):11-16.
[5]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6]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建,2021(4):4-11.
[7]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N].人民日報,2022-04-26(1).
[8]梁欽,蒲清平,肖國芳.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演進與經驗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147-151.
[9]許瑞芳,張宜萱.沉浸式“大思政課”的價值意蘊及建構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1):83-88.
基金項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新時代思政課教師教學媒介應用與媒介素養培育研究”(20JDSZK006);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與發展研究”專項課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輔導員育人共同體建構研究”(2020FDYB13)
作者簡介:梁欽(1986—),女,浙江麗水人,上海交通大學大學生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楊慧梅(1996—),女,山西太原人,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