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晶 趙春麗
摘要:“網絡出征”是近年來中國青年網民發起的針對海外社交媒體的網絡愛國集體行動。從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來看,“網絡出征”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新形式,是網絡亞文化增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方式,也是網民自發開展的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新形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走“網絡群眾路線”,要適應青年人愛國表達方式的轉變,鼓勵和引導網民創作豐富多樣的網絡亞文化承載形式,以獨特的網絡亞文化符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推動網絡發聲、引領網絡輿論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重要形式。
關鍵詞:網絡出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青年網民;網絡亞文化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21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749(2022)04-0118-05
一、“網絡出征”現象的由來與研究視角
“網絡出征”現象作為近年來在中國互聯網空間興起的獨特網絡文化現象,是指不同網絡群體因情感、態度、觀點等差異或對立,通過發文、跟帖、表情包、海報、視頻等多種傳播形式,在對方網絡社交媒體上進行單方面密集性言論覆蓋,以達到觀點、話語、精神上壓制對方的網絡行為。“網絡出征”現象最早起源于百度貼吧的“爆吧”行為,“爆吧”是“以有組織、有計劃的去批量發帖(或機器發帖),以龐大的垃圾貼去淹沒一個貼吧”的現象。[1]這一現象最開始僅限于國內網絡社群,而隨著“爆吧”在網絡社交平臺逐漸普及,“爆吧”愈加制度化與規范化,出現完備的建構、組織與實施體系,這種“爆吧”行為被青年網民稱為“出征”。2016年以來,“網絡出征”跨越虛擬時空進行外向型擴張,由國內網絡輿論場轉向國際輿論場,并演變為以愛國意志表達為核心內容的網絡“遠征”行為,由此“網絡出征”現象逐漸走出網絡圈群,為大眾網民所熟知,并成為互聯網領域青年群體集體愛國行動的特定表達方式之一。
愛國熱情與政治參與感,是青年網民群體進行“出征”的原生動力。從表面看,“網絡出征”是青年網民針對我國具體事件爭端的辯護行為;而從更深層面看,青年網民通過“出征”不斷輸出自身的政治主張與愛國情感,與其自身從小被灌輸的愛國理念及教育經歷相一致,是網絡時代新形式下進行積極政治參與身份建構。青年網民使用各種表情包、二次元形象、戲謔性語言及短視頻等網絡亞文化符號形式,在目標人群的社交媒體主頁發文、評論、轉發,用大量信息覆蓋目標人群的社交主頁,以達到表達自身政治觀點以及批評、反擊目標群體或組織機構不當言行的目的?!暗郯伞背稣髯鳛椤熬W絡出征”的代表性事件,是目前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群體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廣的集體行動。在共同的愛國底線下,原本不具有交集的不同網絡圈群首次開展聯合行動,通過使用正能量表情包、圖片、愛國宣傳文案及視頻等形式,有組織有紀律地展示了新時代青年網民面對意識形態新形式的創造性,不同圈群團結協作,共同表達愛國意志的積極主動性,彰顯了風清氣正的網絡文明新氣象,最終形成我國青年網民波瀾壯闊的“網絡出征”景觀,并得到主流媒體的一致肯定。
當前,針對“帝吧”等網絡出征現象及相關事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視角:一是青年網絡政治參與和網絡集體行動的視角,探討網絡集體行動的情感動員、政治認同以及組織方式等;二是網絡民族主義視角,主要圍繞“帝吧”出征事件對網絡民族主義的引導、塑造、再生產作用及民族主義與消費主義的關系進行展開;三是新聞與傳播學視角,主要探究社交媒體下“帝吧”出征的表達方式、傳播符碼、網絡亞文化、話語體系構建等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對青年網友“網絡出征”行為進行研究目前較少,從這一視角來看,近幾年“網絡出征”現象與過去傳統的以思想政治工作相關機構為主導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不同,它是一種青年網民自發組織參與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新形式,對該現象進行研究有豐富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
二、“網絡出征”現象的價值與意義
第一,“網絡出征”是網絡亞文化激發網民愛國熱情、增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方式。網絡亞文化是一種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衍生,并依賴互聯網進行傳播與發展的亞文化,如“網紅文化”“彈幕文化”“二次元文化”“貼吧文化”“飯圈(粉絲)文化”“段子文化”“出征文化”等都是典型的網絡亞文化形式。一般認為,網絡亞文化與主流文化不同,具有解構與反抗現實的顛覆性、無厘頭與惡搞的娛樂性、離散性以及邊緣性等特點。除此之外,網絡亞文化不同于主流文化的敘事方式,通常以反諷、惡搞等更為戲謔的方式將嚴肅政治事件娛樂化。如最為典型的“帝吧”,其成員在“出征”的過程中,常使用圖片惡搞、文字刷屏、表情包PS和短視頻等方式,展現自己獨特的身份建構以及與主流文化的差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亞文化根植于主流文化之中,并隨著近幾年網絡空間整治與網絡先進文化建設不斷推進,其越來越契合我國主流文化的特質,越來越能表達出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觀訴求。在2019年8月中旬的“網絡出征”中,青年網民結合新時代網絡速度快、傳播力強等特點,發揮新時代青年特有的能動性與創造性,使用新型網絡亞文化符號理性表達自身愛國意志。不論是熱心網友根據香港歷史繪制的愛國愛港漫畫,還是“飯圈女孩”創造的“阿中哥”形象,都與激進示威者企圖分裂香港的劣行形成鮮明對比,有組織有紀律地反抗“港獨”言論、維護我國統一與意識形態安全。除生動的漫畫形象之外,青年網民在“出征”時使用大量弘揚祖國大好河山、中華美食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圖片與視頻。青年網民“出征”中使用亞文化符號的豐富性不僅增進了不同網絡群體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認同,也強有力地回應了海外個別媒體對我國的惡意抹黑與丑化行為,激發了青年網民強烈的愛國熱情與政治參與感,是新時代青年自發組織參與的徹底的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在“網絡出征”中,網絡青年群體在社交媒體上以娛樂化與生活化的形式進行自身的愛國意志表達,但其價值趨向仍根植于主流意識形態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網絡出征”中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帝吧”為例,“帝吧”是網絡空間反對境外反華勢力的重要力量,其官方微博對“帝吧精神”做出如下闡釋:“但是我們就稱之為‘帝吧,而非其它。因為‘帝吧到了今天并不是具體指某一個明確的組織,而是一種眾人皆帝,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精神。……‘帝吧永遠是大陸內、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愛國者最真實的寫照!”“網絡出征”作為獨特的網絡亞文化逐步走向主流網絡文化,能激發網民愛國熱情,引起網民愛國共情,推進網絡愛國主義教育。因此,“網絡出征”用非主流的話語表達和娛樂化行為方式踐行著與主流話語體系相一致的意識形態圖景。當前,網絡亞文化不斷走向前臺,以特有的文化形態影響和滲透于主流網絡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進程中。不可否認的是,網絡亞文化也有其消極影響,比如將政治歷史話題娛樂化,不僅會損害愛國意志表達的嚴肅性,而且可能造成主流價值觀的解構、部分網民價值取向極端化、情緒化等問題。因此,要以“揚棄”的態度對待網絡亞文化,對其進行科學引導,彰顯其在主流社會文化中的積極意義,允許其在主流文化的“輻射半徑”內生存和發展,保持主流文化對其足夠的輻射力和引領力。
第二,“網絡出征”是網民自發開展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新形式。隨著我國經濟實力與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在國際領域的話語權不斷增強,西方國家虎視眈眈,對我國猜疑與敵視愈加嚴重,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愈加激烈。在網絡空間,這一斗爭直接反映到輿論斗爭上。“網絡出征”是我國青年網民參與世界范圍內網絡輿論斗爭的重要形式,是青年網民自發自覺開展意識形態斗爭的新樣態,極具研究價值。以“飯圈女孩”出征“港獨”社交媒體,從而帶動“帝吧”網友“出征”并最終形成整個青年網民群體集中性愛國意志表達的事件為例,這一“出征”形式的獨特性以及潛在力量,對做好網絡意識形態工作和開展網絡輿論斗爭具有重要的啟迪效果。同時,這一事件的發生及其帶來的影響絕非偶然。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主流網絡輿論和網絡先進文化建設中持續發力,網絡正面信息和主流輿論范圍不斷擴大,清朗的網絡空間逐漸形成,在網絡空間表達愛國情感已經是網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與過去互聯網空間中網民進行愛國發聲即被群起攻擊的非正常狀態大相徑庭。另一方面,當前網絡空間的主流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例如,主流媒體在與明星偶像進行合作時選擇更加謹慎,政治考察更加嚴格,在重要活動中更傾向于挑選形象與影響皆為正面的明星偶像進行合作。而這種合作延伸到網絡空間,便為明星偶像直接帶頭發布主流輿論信息或官方媒體發布主流信息之后由明星轉發兩種情形,形成了“官方發布、明星帶動”的新型主流思想和信息傳播方式。而轉發偶像發文、進行跟帖是“飯圈女孩”重要的粉絲行為之一?!帮埲εⅰ敝饾u成為網絡愛國青年群體的代表圈群,她們掌握在新型社交媒體上傳播、擴散、占領輿論的要領,可以短時間內占領海外網絡輿論陣地,不斷壯大我國主流輿論及其所承載的主流意識形態。在風清氣正的網絡文化大環境下,“飯圈女孩”身體力行支持明星愛國言論以及公益行為,已經在不自覺中成為弘揚網絡正能量的重要支撐力量。
“飯圈女孩”和“帝吧”網友自發“出征”海外社交媒體抵制抹黑中國、分裂中國的言論并傳播積極正面中國形象的現象,是我國網絡意識形態斗爭的新方法與新形態,也是近年來我國加強網絡主流文化建設和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所展現的積極效應。在當前國際輿論仍然被西方主流媒體和網絡社交媒體主導的傳播格局下,“網絡出征”現象值得肯定與鼓勵。
第三,“網絡出征”是客體主體化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形式。一般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既定的,是從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個人、群體或組織機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是青年。然而,互聯網空間內教育主體的絕對權威地位被打破,客體可能“翻轉”成為主體,呈現出客體主體化的典型特點。駱郁廷教授指出,網絡的開放性空間、耗散式結構和多向度傳播,導致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互動方式和相互關系的深刻變化,“表現為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它是主客體在網絡思想交往實踐中,出現的雙方屬性和地位的相互轉變的動態變化?!盵2]話語主體和話語客體在互聯網條件下,呈現雙向互動、多向互動、疊加互相的特點,互相影響、互相啟發,互為主體和互為客體的虛擬溝通場景。青年網民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在主體的教育、引導和啟發下,獲得思想啟迪并運用于和其他青年網民的交流互動中,成為其他網民的思想啟發者、觀念引領者乃至教育者,影響其他網民的思想和價值傾向,甚至成為網絡圈群的意見領袖,這就是網絡空間內的客體主體化過程。
青年網民利用互聯網“出征”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反擊抹黑中國、分裂中國的負面輿論,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其本質是一場由青年網民主導的規??涨暗木W絡思想政治教育及愛國主義教育行動。這場行動不僅激發出我國大批青年網民的愛國熱情,也強有力地回應了網絡空間內一些唱衰中國、污蔑中國以及嘲諷愛國網民的歷史虛無主義者。曾經被認為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普通青年網民,在網絡空間翻轉成為“虛擬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利用互聯網進行積極發聲、傳播正能量,從而幫助國家塑造出正面大氣的大國形象。因此,“網絡出征”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新樣態,也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體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正如“帝吧”出征檄文所言,“帝吧”網友“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當以青年網民為代表的“帝吧”網友聚集起來,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成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像一團火焰照亮被反華勢力持久占據的黑暗輿論場,用新穎的愛國意志表達和豐富的網絡輿論形式激勵普通網民,完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主義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三、“網絡出征”現象的啟示與鏡鑒
作為互聯網領域內愛國集體動員和愛國表達的新形式,“網絡出征”現象是為新時代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材料和現實啟示。
第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走“網絡群眾路線”。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對青年一代的愛國情懷存在認知偏差,不論是“80后”、“90后”還是“00后”都曾被打上缺少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擔當的錯誤“標簽”。然而,無論是當代青年網民在自發組織的“網絡出征”中的所展現出有組織、有紀律的理性愛國行為,還是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當代青年作為國家抗疫主力軍,不怕犧牲、勇于奮斗的事實都不斷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敢于擔當、敢于作為,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和高尚的社會責任感。多年以來,西方反華勢力一直企圖通過中國青年一代實現對中國的“和平演變”,嘗試通過新聞輿論、非政府組織、宗教、學術交流、教育等途徑對中國青年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從而實現占領中國輿論陣地,顛覆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卑劣目的。然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及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價值取向與政治心態已經發生深刻轉變。在價值取向上,當代中國青年已經認識到西方“普世價值”在理論與實踐上的虛偽性,愈加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肯定態度;在政治心態上,當代中國青年越來越感受到新時代中國社會所展現出的強大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從“網絡出征”現象中,當代中國青年自信滿滿、威風凜凜、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和勝似閑庭信步的浪漫情懷已得到充分彰顯。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信任當代青年,發揮新時代青年一代網絡主力軍的作用,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意識形態斗爭領域堅持走“網絡群眾路線”?;ヂ摼W時代信息流動的復雜性、輿論斗爭的持久性都昭示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不是發揮個別群體的作用就可以一勞永逸的過程,而是需要多方協同、聯合發力。看似去中心化、去組織性的互聯網蘊含著強大的“無組織的組織力量”,“這種能力包括分享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采取集體行動的能力,所有這些能力都來自傳統機構和組織的框架之外。”[3]而作為“無組織的組織力量”的踐行者,青年網民擁有巨大的創造和傳播力量。中國網民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活躍、最具創造力的網絡圈群,是新時代我國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智慧源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俯下身段,從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視角轉向思想政治教育客體視角,堅持“從網民中來,到網民中去”,通過走 “網絡群眾路線”,匯聚更多青年網民的智慧思路,讓更多青年網民的愛國熱情轉化為網絡正能量。青年網民是互聯網的主力軍,要把中國青年網民的智慧充分運用到網絡意識形態斗爭中,不斷引導普通民眾通過網絡發聲對沖和平衡海外媒體的反華言論,引導網民講好中國發展的道理、故事、邏輯,從而讓各種反華言論、造謠抹黑中國發展成就、各種歷史虛無主義的網絡信息淹沒在中國青年網民的信息汪洋中。
第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適應青年人愛國表達方式的轉變。“網絡出征”現象是新時代青年國家認同與民族自信的覺醒與獨特表達,這是以網絡文化之“輕”表達愛國情感之“重”的獨特方式。“輕”指的是表達方式“輕松與愉悅”,“重”是的指愛國情感的“莊重與崇高”。傳統的針對青年群體所開展的愛國教育形式大多具有口號化、形式化、書本化、考試化等傾向,忽略對青年自身個性特征的發掘,較少對青年的價值取向產生滲透,容易與青年的個人生活產生距離。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青年的愛國表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更喜歡以輕松活潑的網絡文化形式表達自身愛國意志、發起愛國行動。“網絡出征”作為現代網絡下愛國表達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參與門檻低、娛樂性強,規模和影響力大,能夠給予青年強烈的參與感、滿足感和成就感。因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與契合青年人愛國表達方式的轉變,立足于青年一代的學習生活實踐,以網絡文化符號和獨特的網絡亞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和引導網民創作豐富多元的網絡亞文化承載形式,汲取有生命力、接地氣的表達形式,從而實現抽象情感具體化。一方面,借鑒“網絡出征”的優秀案例,立足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更多制作精良的網絡文創作品,突出渲染傳統習俗、重要節日、中華美食、文藝作品、文化景觀、傳統技藝等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通過制造“網紅”效應,喚醒青年人的價值認同與愛國意識,以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另一方面,更加重視對“二次元”動漫形象的打造和對優秀彈幕文化的挖掘。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借鑒二次元亞文化特點,巧妙利用英雄人物和先進人物的動漫化形象,能夠拉近與青年一代的距離,增強青年的親近感,引導青年一代主動接受和自覺學習,達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第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拓寬國際邊界與國際視野。新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臨主體外向性的轉變,既要面對國內網民,也要面向國際網民。傳統理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社會或社會群體針對社會成員開展的思想、道德與政治教育活動,其客體主要是面向國內成員。然而,隨著互聯網領域的快速發展,國內外輿論深度融合,國內與國際社會思潮產生深刻聯動,不抓住海外思想政治工作領域,不有效引領和把握國際輿論話語,不扭轉由西方主導的國際輿論場,就難以有效引領國內思想輿論。習近平同志曾經談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這兩年,我每次出訪,不論是會談、交流還是演講,都要講中國道路的歷史淵源和現實基礎,講中國夢的背景和內涵,講中國和平發展的理念和主張,還在不少國家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這就是做思想輿論工作,就是到國外做思想政治工作”。[4]“網絡出征”的實踐表明,拓寬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國際視野,充分占領國際輿論場域,既能夠增強國際輿論話語權,也能夠積極引導國內網民價值取向和政治意志與國家保持一致。因此,面對始終由西方媒體掌控的網絡輿論平臺和話語陣地,我國要突出重圍,奮力改變國際輿論場中能量失衡的現狀。首先,建構我國官方國際媒體平臺,使用新型信息技術手段強化國內真實信息在國際上的有效傳播與擴散。“網絡出征”中大量愛國青年網民的海外社交媒體賬戶被封殺的教訓,深刻證明了如果國內真實觀點無法在國際開展有效傳播,就難以對沖國際輿論場中污蔑、抹黑中國的反動言論。因此,中國主流媒體、網絡社交媒體以及短視頻網站等要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搭建對外輸送、國際傳播的官方媒體平臺,提升中國媒體的話語國際影響力。其次,建構完備的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學科體系,培養專業化的信息傳播技術人員,打造完整的信息網絡產業體系,全面把控各種類型的信息網絡傳播業態。最后,建構具有國際意義的中國話語體系,即具有世界價值的概念、范疇、話語方式及價值理念,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也要致力建構中國對外話語體系,讓世界聽懂中國、理解中國。
第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視引領網絡輿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關注和重視網絡輿情?;ヂ摼W領域的快速發展帶動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巨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規律和具體方法都產生深刻影響。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當代人是處于網絡環境中的人,是受網絡輿論場影響控制的人。把引領網絡輿論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把帶動網絡發聲、引領網絡輿論作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重點環節是必然之策。然而,由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多、實操研究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多為理論工作者,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現象常有發生。因此,要發揮網絡輿論引領力,提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力。一方面,加大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八枷胝谓逃齼热莸挠行Ч┙o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質增效的內在要求,精準化供給是有效供給的重要方式?!盵5]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根據大學生的興趣偏好、上網時長、訪問頻率等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信息精準推送。同時,把網絡發聲、輿論引導納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內容整體架構。通過著力研究校園網、主流媒體、社交媒體等平臺網絡輿論引導的內容、方法與策略,有效提升網絡輿論的影響力與引領力。另一方面,加強網絡創作的激勵機制,鼓勵各層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網絡平臺積極發聲,將有影響力的網絡文章、網絡短評、網絡公眾號納入職稱評聘、職業考核、表彰評優等體系,激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和網絡圈群傳遞正能量,利用網絡開展輿論斗爭,有效提升網絡輿論引領力量。
參考文獻
[1]梁傳林.中國社交媒體中的網絡集體行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8.
[2]駱郁廷.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與客體[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2):1-7.
[3][美]克萊·舍基.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的力量[M].胡泳,沈滿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8.
[4]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210.
[5]張鳳寒,錢云光,張瓊.新時代高校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135-13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思政專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網絡發聲與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研究”(19VSZ035)
作者簡介:馮寶晶(1971—),女,內蒙古滿洲里人,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城市安全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趙春麗(1982—),女,安徽太和人,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市首批思想政治理論課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