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琳
〔關鍵詞〕四川清音;鋼琴伴奏;《小放風箏》
一、四川清音的基本概述
(一)四川清音的發展歷程
四川清音又稱“唱琵琶”“唱月琴”,主要流行于我國巴蜀地區,屬于曲藝藝術的范疇。四川清音大致起源于明清時期,其發展至乾隆、嘉慶年間時尤受聽眾喜愛。2008 年6 月7 日,四川清音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藝術形式再次吸引了人們的關注。
四川清音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曲目較為豐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昭君出塞》《斷橋》《小放風箏》以及現代曲目《布谷鳥兒咕咕叫》《六月六》《趕花會》等。
(二)四川清音的基本特點
四川清音以四川方言進行演唱,吸收了四川民間小調的音樂元素,并經過不斷地加工演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特色。四川清音的旋律優美動聽,唱詞結合自然,內容十分貼近人們的生活,符合巴蜀人民的審美特性。四川清音的曲牌十分豐富,共有八大調(勾調、馬頭調、寄生、蕩調、月調、背工、反西皮、灘黃),其余為小調,約有一百多支。
現如今,四川清音的演唱形式大多采用站唱,以演員敲擊竹節鼓板自唱為主,并配以伴奏樂器,其主要的伴奏樂器有琵琶、二胡等,有時也會加以幫腔。著名的四川清音藝人有陳瓊瑞、李月秋、黃德君、程永玲等。
二、四川清音作品《小放風箏》的分析
(一)作品介紹
《小放風箏》是四川著名清音藝術家程永玲的代表作,其曲牌屬于小剪剪花調。作品總共分為四段,內容以時間順序展開,描繪了巴蜀地區的女子在清明節出門踏青的經歷。該曲的音樂風格婉轉動聽、歡樂幽默,歌中結尾句“哦豁,風箏放不成!(哪哈)”以歡快的哈哈腔結束,體現出了四川人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二)演唱者介紹
程永玲,國家一級演員,四川清音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說唱文藝學會會長、四川省文聯副主席等職務。程永玲從11 歲開始學習四川清音,畢業于成都市戲劇學校,為四川清音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她曾獲得中國文聯授予的“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國家文化和旅游部、人事部授予的“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個人”稱號,以及中國曲藝牡丹獎表演獎等殊榮。其代表性的作品有《六月六》《蜀繡姑娘》《小放風箏》等。
(三)唱詞分析
四川清音的唱詞以四川方言進行演唱,使之具有巴蜀地方性特色,同時有利于演唱者準確地把握作品風格,表達作品的情感。本曲的唱詞特點整理如下:
1 . 平翹舌:四川方言常把翹舌音用平舌的方法發音,如:三月里來是(sī)清明、隨身帶著(zuo)紙(zǐ)蝴蝶、在萬花樓前去放風箏(zēng)等。
2. 兒化音:在名詞后加上兒化音是四川方言的典型特征,如:丁丁貓(兒)黑老鷹、姐(兒)來在一里亭哪等。
3. 語氣詞:四川人民習慣在交談中加入哪、呢、呀、哈等語氣詞,如:三月(呀)里來是清明,(哪哈呵)姐妹們雙雙(哈)去(呀)踏(哈)青、馬上要啟程(哪)等。
4. 疊詞:此曲中多次結合四川方言的特點,并加入了具有四川地方語言特色的疊詞,如:瓜子臉兒白(生生)、十指(尖尖)如嫩筍,她的紅繡花鞋(緊緊)蹬等。
5. 四川方言特色詞匯:主要指流行于巴蜀地區的地方性變體語言,如:姊(zǐ)妹們、離卻(qìou)了、紅繡花鞋(hái)緊緊蹬等。
三、鋼琴伴奏在四川清音中的應用探析
(一)鋼琴伴奏概述
鋼琴有著“樂器之王”的美譽,相比其他一些樂器,鋼琴因擁有更豐富的音色與更廣闊的音域等優勢而深受音樂家們的喜愛。鋼琴在明朝時已從西方傳入中國,但真正得到發展是在20 世紀。由于學堂樂歌的興起,在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碰撞中,相關學者對鋼琴藝術的研究不斷深入。在近些年,鋼琴已廣泛運用于中小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并被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所接受,發展至今,中國有約4000 萬人學習鋼琴,占全球學習人數的80%,可見鋼琴已受到越來越多的國人所喜愛。其中鋼琴伴奏作為鋼琴藝術的一門獨立的音樂表演形式,把它運用于四川清音的伴奏中,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聽眾,還能烘托歌曲氣氛,豐富音響效果,激起演唱者的情緒,對聲樂作品內涵的詮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準確表達作品的內容,表演者需要對樂譜進行全面仔細的研究,例如:對作曲家、歌詞、旋律、伴奏織體、調式調性、音樂標記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和音樂風格,只有這樣,表演者方能做到完美揭示作品的內涵。
(二)鋼琴伴奏與四川清音結合的分析
四川清音的傳統伴奏樂器是以琵琶、二胡、中阮、檀板、竹鼓等為主。在上百年的發展進程中,四川清音不斷創造出了更多元化的伴奏技法,比如:隨腔伴奏、加花伴奏、配基本點伴奏等,顯著提升了伴奏的表現力。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趣味已發生新的變化,尤其是青年一代能夠欣賞清音的觀眾少之又少。為了四川清音更好地傳承與發揚,迫切地需要與時代接軌。四川清音表演藝術家程永玲在訪談中提出關于四川清音創新的一些觀點:“我支持改革、創新,但是我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必須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入巴蜀大地,扎根在傳統土壤中,吸取傳統曲藝的營養,你們隨便怎么變,怎么創新,清音的‘根基是不能丟,如果把自己的‘根丟了,還怎么開花結果呢?”筆者贊同程先生的看法,我們的創新需建立在保護四川清音本質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四川清音的發展創新過程中,需立足于巴蜀文化的土壤,才能更好地保護巴蜀文化的精神內核,真正地做到“藝不變質”。
筆者對四川清音目前所面臨的困境做了深入的思考,如何在保持原有本質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并被更多的觀眾所接受呢?筆者就此進行了大膽的假設,是否可以在四川清音的伴奏樂器上做出調整,加入鋼琴為之伴奏?便就此進行了鋼琴伴奏與四川清音結合的初步嘗試。
(三)鋼琴伴奏在四川清音《小放風箏》中的創作分析
四川清音具有鮮明的巴蜀音樂風格特征,其特征與巴蜀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巴蜀人民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巴蜀大地上,造就了樂觀積極的性格特征,其音樂常常呈現出旋律歡快、音調高亢、樸素而純真的風格特色。筆者之所以選擇《小放風箏》為鋼琴伴奏的創作初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首先,《小放風箏》是著名四川清音藝術家程永玲的代表性作品,是在四川清音里流傳性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其次,《小放風箏》的曲牌為小剪剪花調,旋律輕快,采用敘述性曲調,專業性強,結合了哈哈腔、滑音、倚音等多種潤腔方法;再次,《小放風箏》結合了四川特色風味襯詞,如“哦豁”等,表達了四川人民樂觀開朗的精神狀態。此曲的創作內容來源于生活,較為樸素自然。
筆者將以《小放風箏》為例,從創作手法、織體、音腔、音響效果、唱詞,以及對民族樂器的模仿等方面來闡述鋼琴伴奏運用于四川清音的實踐分析如下:
1. 創作手法:《小放風箏》調式調性為C 宮五聲調式,總共有139 小節,四樂段結構。第一段有36小節,總共有8 句歌詞,較多采用一字多音的創作手法,使得展現出不對稱的結構形式,這種創作方法也常運用于京劇、昆曲等劇種中,蘊含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特色。在鋼琴伴奏的創作實踐中,應當充分考慮到此點,在演唱者歌唱此部分時,鋼琴伴奏應配以和弦或者單音,承擔“綠葉”效果,配合演唱者更好地詮釋音樂,避免喧賓奪主。其創作的伴奏型也應跟隨著樂句的轉換做適當的調整,如譜例1所示:
由于四川清音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有時會根據當時的演唱狀態做自由處理,這要求伴奏者應根據當時演出情況,做好即興伴奏的準備。
2. 織體:《小放風箏》的傳統伴奏一般采用二胡、琵琶、中阮、竹鼓、檀板等樂器組成一個小型的樂隊。由于各個樂器音色與音域的不同,出現了低中高聲部的伴奏旋律線條。在創作中,盡量在保護清音的傳統模式上進行創新,考慮到這些因素,筆者采用了復調的織體創作,模仿四川清音傳統的民族器樂小樂隊的伴奏形式,保證了音響的和諧與平衡。如譜例2所示:
在對《小放風箏》的創作中,聲部隨著演唱者情緒的推進而逐漸遞增,音響效果逐漸渾厚,對表演者的演唱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3. 音響效果:一場精彩的演出,必然需要演唱者與伴奏者密切的合作,需充分發揮四川清音中聲樂表演主體的作用,例如:當演唱到輕松愉快的段落時,伴奏者可以輕一點,給演唱者充分的空間發揮出美妙的嗓音和展示出高超的技藝;當演唱者演唱到長音或休止時,這時就需要發揮出伴奏的填補作用,使音響效果充分地展現出來,帶動演唱者的情緒。筆者在四川清音《小放風箏》鋼琴伴奏的創作中,在第一段的低音聲部,只采用了單音點綴的方式進行伴奏,一開始便突出表演者的歌聲,吸引觀眾注意音樂內容。如譜例3所示:
后續鋼琴伴奏的音響效果越來越豐富,推動了音樂情緒的發展。
4. 唱詞:唱詞能直觀地給人帶來藝術感染力,聽眾不僅能從唱詞中了解到劇情的發展,還能欣賞到唱詞的優美,故唱詞也是在編創鋼琴伴奏的過程中應考慮到的一個因素。從《小放風箏》的唱詞中,首先以“三月里來是清明”介紹了故事背景,而后以敘事性的音調表述了年輕女子在清明節這天走出房門看到新奇事物而滿懷好奇心理的情感表現。筆者在《小放風箏》的鋼琴伴奏創作過程中,運用了較多的休止,如譜例4所示:
此處表現了巴蜀女孩對事物的好奇心理,比如:看到不可思議的一幕時,可能會表達出的語言為:“咦——那是啥子?”句中語言節奏會有延長和休止存在,故在鋼琴伴奏的創作中應充分考慮到故事內容以及當地的文化習俗。
5. 民族樂器的模仿:對民族樂器的模仿是中國鋼琴作品創作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對塑造形象、描繪意境、展示民族文化內涵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在《小放風箏》的鋼琴伴奏的創作中,多次運用琶音來模仿琵琶掃弦的音響效果,如譜例5 所示。在演奏時,要注意手指觸鍵快速而有力。在《小放風箏》的傳統器樂伴奏中,演員通常習慣于在每一樂句開始的節拍重音上使用打擊樂器敲擊一次,筆者認為在此伴奏的彈奏中,應尊重四川清音傳統的音樂模式,適當突出樂句的第一個低音,彈奏時干凈利落。
6. 音腔:沈洽在《音腔論》中對音腔定義是“指一種包含有某種音高、力度、音色變化成分的音過程的特定樣式”。音腔作為中國音樂作品的韻味所在,是中國獨特音樂風格的根源,當然四川清音也不例外。而鋼琴卻是音高、力度、音色被嚴格固定死的樂器,在為四川清音的伴奏過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不及二胡、琵琶等傳統伴奏樂器的韻味。筆者建議在伴奏過程中可適當采用裝飾音的演奏技法,并加入延音踏板,充分利用鋼琴的泛音來彌補這一缺陷。
(四)鋼琴伴奏在四川清音演唱中的作用
在四川清音的表演中,器樂伴奏作為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能夠豐富歌曲的表現力。而在眾多伴奏樂器中,鋼琴伴奏擁有更豐富的音色與更廣闊的音域等優勢,能夠進一步豐富四川清音的文化內涵與表達作品的情感。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別闡釋鋼琴伴奏在四川清音演唱中的作用:
1. 引導作用:四川清音蘊含著巴蜀文化獨特的音樂特征,通過鋼琴前奏的引導,提示了演唱者歌曲的音高、速度與節奏等,更容易讓表演者融入巴蜀音樂文化的意境中,使聽眾做好欣賞的準備。
2. 提示作用:在通常情況下,四川清音在演唱過程中無樂譜與歌詞的提示,因此鋼琴伴奏為四川清音演唱中唯一的可作為提示的方式。鋼琴伴奏可通過音色的轉換、節奏起伏與速度變化等方法,協助表演者快速調整情緒,更好地詮釋作品的音樂形象。
3. 渲染作用:人聲在演唱中擅長抒發情感,而鋼琴伴奏則更容易營造意境,二者在完美的配合下,能夠讓人聲聽上去更為飽滿與圓潤,有利于音樂情感的傳遞,并引起觀眾與音樂者的共鳴。
四、鋼琴伴奏在四川清音的發展趨勢
在數百年的發展進程中,四川清音一直根植于巴蜀大地的土壤,服務于當地的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層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故對四川清音的保護與弘揚刻不容緩。筆者認為,使用鋼琴伴奏相比于四川清音的傳統伴奏樂器來說有以下幾種優勢:鋼琴作為運用面極廣的伴奏樂器,其音色深受人們的喜愛,能使更多的鋼琴音樂愛好者愿意主動了解四川清音,保持和培養大批的聽眾,逐步改善四川清音聽眾較少的困境。
鋼琴作為一種和聲樂器,它的音響效果十分豐富,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其音色圓潤、渾厚,彌補了四川清音音樂單薄、缺乏飽滿的音樂形象等不足。
故把鋼琴作為四川清音的伴奏樂器是可行的,可以進行適當推廣運用。
五、結論
四川清音作為我國巴蜀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蘊,具有鮮明的巴蜀音樂風格特征。四川清音在幾百年來一直根植于巴蜀大地,蘊含著豐富的巴蜀文化精神,但目前卻面臨著種種危機,亟須得到有效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本文對四川清音的伴奏樂器的使用提出了新的方案以及具體實行措施,以期對四川清音的傳承和發展帶來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