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鞍山,初秋的清晨夾著一絲涼意。幾名志愿者清點好被褥、大米等慰問品,迎著朝陽出發了。這是一條尋訪之路。2020年起,由鞍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組織的志愿者隊伍,由5人擴至300余人,陸續走訪了鞍山市千山區、海城市、岫巖縣、臺安縣等多地農村,尋訪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搶救式記錄他們的從軍經歷和參戰故事。
致敬老兵的崢嶸歲月
鞍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鞍山現有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300余人,而名單上往往只有姓名、身份證號與住址等寥寥幾行信息。尋找老兵并記錄他們的故事,是退役軍人事務部門賦予志愿者們的光榮任務。
鞍山市千山區祥家村,志愿者們來到93歲老兵鄂長明的屋前。推開一扇木門,門內樹影斑駁,空無一人。詢問鄰居,才得知老人一早遛彎兒去了,志愿者們只好挨家挨戶打聽。烈日當頭,幾名志愿者走村串巷,直到中午才找到正在串門的鄂長明。他佝僂著背,頭發花白,言語表達已有些含糊不清。聽清楚大伙兒的來意,他一個勁兒地說:“謝謝政府,謝謝你們,還想著我。”
“在戰場上,您害怕過嗎?”有志愿者問。“那時候沒想著害怕,回國后反而有些后怕。今天好好的戰友,明天說沒就沒了。”談到這里,鄂長明眼角濕潤起來。
協會發起人葛繼紅端來一盆溫水,為鄂長明脫掉鞋襪,親手為老人洗腳。這是尋訪老兵的最后一步——給老兵們留足印。志愿者們為鄂長明擦干雙腳,抹上印泥,小心翼翼地扶著他踩在潔白的宣紙上。一對鮮紅的足印旁,寫下了老兵的名字、當年所在部隊番號和從軍感言。
大山里藏著赤子心
尋訪中,老兵們最為興奮的時刻,就是穿上軍裝,戴上當年的榮譽徽章。汪立俊是志愿者們尋訪到的第一位老兵。他16歲參軍,曾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志愿者送他的老式軍裝,他一直穿在身上。98歲的他,記憶退化,常常認不清人,但每當志愿者哼唱起“雄赳赳,氣昂昂”,他就挺直了腰板,激動地跟唱“跨過鴨綠江……”
90歲的高清云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當年的一次行軍,腳下江水滔滔,他一腳踩空,被卷進急流。他的班長一把抓住了他的胳膊,把他拉了上來。“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幕,要是沒有班長,我早就犧牲了。”面對志愿者們,高清云總不愿拿出自己的功勛章。
志愿者們再三請求,他才緩緩從木柜里掏出一個厚厚的紙團,里面珍藏著6枚勛章。每一枚都被擦拭得干干凈凈,沒有一絲銹跡。“我老了,不能再為國家做些什么了,總覺得沒資格戴它們。”高清云說。
令人動容的瞬間還有很多。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李尚奎1955年轉業后務農至今,從沒向組織提過什么要求。他和志愿者說得最多的就是犧牲的戰友,“現在的好日子都是他們拿命換來的”。
94歲老兵石景清癱瘓在床,精神有些恍惚,志愿者在他耳邊問:“敵人來了,你還去嗎?”他立馬來了精神:“去,要去!”“親眼看見這些老兵,你才知道什么叫生命不止,奉獻不息。”鞍山市千山區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劉海說。
(摘自《半月談》 2022年第18期 王炳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