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話題“國慶前女子收到21份結婚請帖”沖上微博熱搜榜單第一,引發網友廣泛熱議。據悉,廣西梧州的石女士近日陸續收到來自同學、同事等的喜帖,數量高達21份。而按照一場婚禮最低300元的份子錢計算,這就需要花費6300元。
聯想此前被曝光的“新娘收完禮金拉黑未婚好友”“伴娘胸前掛二維碼收禮金”等新聞,不少人在為滿檔的婚宴掏盡錢包時,也由衷感嘆份子錢“變了味”“偏了軌”。留心觀察,社會上確存在這樣一種傾向:以賓客的數量論面子的大小,以份子錢的多少論情誼的輕重。正如價格透露著商品的質量信息一般,似乎禮金也在起著衡量情感價值的作用。競相攀比下,步入婚姻的新人們暗自思忖著儀式的規格,來往的賓客們默默承受著一筆不小的甜蜜負擔。
人情社會,莫讓份子錢失了人情味!在關于份子錢的緣起中,“份子”又可寫作“分子”,本身就含有互濟互助、群策群力之意。盡管這層意味的減弱有歷史必然性——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這絕不是份子錢異化為攀比手段、斂財工具的理由。正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呼喚份子錢重“情”不重“金”的美好寓意,讓婚禮回歸純粹本質,才真正符合社會期待、人情事理。
廣東佛山有新人把紅包折角代表“心意已收”,廣東中山有喜宴主人反給賓客派紅包……近年各地出現的結婚新風俗堪稱一股清流,令人耳目一新。需要說明的是,公眾并非反對收份子錢這一富有特色的民間傳統,而只是反感隨禮攀比這一不正之風。禮金的數額能輕易被一對新人看見,但我們更希望背后寄托的美好祝福同樣也能受重視、被看見。
從中央多部門集中整治人情攀比、鋪張浪費等陳規陋習,到各地推進移風易俗、倡導社會新風等活動,再到年輕人主動轉變思想觀念、積極擁抱文明生活等,社會新氣象正逐漸顯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重排場輕人情、重面子輕祝福的份子錢攀比風必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