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這十年,在濰坊的發展軸上,是民生福祉不斷增強的十年,也是濰坊在山東民生版圖上濃墨重彩的十年。民生福祉,枝葉關情。十年來,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濰坊統籌做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脫貧攻堅等各領域工作,民生有“溫度”,幸福有“熱度”。
厚重提氣的民生十年,盡顯濰坊責任與擔當。
健康是幸福的第一要素,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健康利益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市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明顯提高。
——堅持向改革要紅利、向服務要滿意,我市的醫療衛生事業實現全面發展和創新突破,基層衛生改革成功創建為國家試點,“效率高、服務優,現代感足、獲得感強”的新型醫療服務體系加快重構重塑,群眾滿意度調查結果保持全省領先。

——全力推進健康濰坊行動,2016年、2019年,濰坊高分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截至目前,我市7家醫院上榜中國醫院競爭力百強,壽光市被確定為國家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在全省率先建成市智慧養老服務中心,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28歲……
共享教育公平“陽光”,濰坊教育改革發展走在全省全國前列。
——抓投入、抓改革、抓保障。近年來,我市新建中小學277所,增加學位29.69萬個,歷史性解決了“大班額”問題;新建幼兒園789處,增加學位14.19萬個。
——托起群眾“暖暖”的幸福期盼,濰坊市創新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四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模式,“親子共成長”工程入選中央文明辦“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品牌”。聚焦優質資源供給、教育質量提升、便民惠民提質增效等,進一步擦亮濰坊教育品牌。
把民生至上作為改革創新的內在邏輯,發展的指針始終指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業是民生之本。十年來,濰坊市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質量不斷提高,群眾的“飯碗”越端越牢。近年來,濰坊市更是把促進就業創業作為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來抓,全面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就業服務體系,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0萬人以上,近五年新增城鎮就業52.96萬人。
——同時,聚焦靈活就業人員權益保障和公共就業服務提升,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化服務、公益化運營”的“零工客棧”服務模式。在全國率先推行《就業創業證》與社會保障卡“證卡合一”改革試點,去年又先后推出《關于促進市場主體發展更好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十條措施》《關于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全市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的通知》“雙十條”,市場主體一年新增30.6萬戶。
謀民生之利,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來,濰坊財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以上,近五年累計支出3094.5億元。
濰坊是一座有溫度的城市。
“我們的工資又漲了!”去年,政府拿出“真金白銀”,加班補助、保險保障、環衛驛站投用等21條舉措陸續落地,讓環衛工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直線飆升,連續兩年工資上漲,更是定格成濰坊街頭巷尾的溫暖話題。
為民的高度決定了惠民的溫度。對老百姓來說,最好的感受是“幸福”,最美的風景是“宜居”,近五年全市完成棚戶區改造18.9萬套,改造老舊小區1343個、35萬戶。
安居才能樂業。濰坊于2014年在全省率先啟動老舊小區改造,成功入選2020、2021年全省第一、二批省級試點城市,5個項目入選全國試點,4個片區、52個小區入選省級試點,規模居全省首位。去年,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三個類別,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進度居全省第一,4項經驗在全省推廣。
善政若水潤民生。近年來,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民生菜單一再拉長。
——攻堅城市交通堵點難點,中心城區打通“斷頭路”160條,拆除環島7處,建成過街天橋23處。
——增強重大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濟青高鐵、濰萊高鐵、濰日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成投用,實現縣縣通高速,濰坊港吞吐量達到5400萬噸。

——提升城市品質,中心城區建成口袋公園428處,647個小區、95條道路、389個混接點完成雨污分流改造;高鐵北站、濰坊火車站南站房建成投用,中央商務區建設全面鋪開;成功爭取城市更新、海綿城市、清潔取暖三項國家級試點……
——面對“停車難”的城市“通病”,濰坊將治理者的智慧刻到了道路兩側的藍色車位線上,全面開放機關、企事業單位等公共場所停車泊位,供市民限時免費停放,并在全國率先推出“所有醫院提供免費停車位”。解民生之憂,遮陽棚、一元公交、“濰坊惠民保”、城區出租車健康運營等一系列創新、暖心舉措接連出臺,群眾的獲得感更加觸手可及。“
思民者,行于民事;親民者,近于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