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我們正處于數字技術迅猛發展,被廣泛應用的時代,改變著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輕人作為數字技術的主力軍和使用者,參與和見證著一系列變革。年輕人生活的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可以同時使用多種媒體,例如,一邊看電視一邊發送電子郵件,或者一邊讀書一邊通過手機軟件進行對話。社交網絡尤其是新聞文章、博客和其他共享鏈接,就是在推廣信息閱讀和信息共享。它打破了場所的局限性、縮短了信息傳播時間,使人們隨時隨地閱讀。當然,數字媒體的使用可能會帶來其他方面的影響和認知,互聯網的普遍存在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使我們不再那么重視記憶信息,而是更加重視信息的搜索。從這個角度來看,信息存儲和記憶只是在數字媒體的使用上有所區別。文學、書籍和閱讀在不斷地與新媒體交融適應,而不是在更流行、更吸引人的數字媒體手中面臨滅絕。比如某部小說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它與電視的交叉,還因為它通過復雜的數字系統分發物理文本。數字媒體技術正傳承著閱讀的職能,承載著書籍和作者的意識。因此,雖然當今的書籍文化“依賴于二十一世紀的技術”,但“數字閱讀領域”為“傳統”書籍與新媒體之間是搭建了橋梁,這是一個涵蓋讀者、作者和出版行業在線機構活動的領域。2022年國家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指出,推動在技術應用、信息內容、平臺終端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處理好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關系,加快推進新媒體的深度融合,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
年輕人在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上生成和消費閱讀的方式與圖書館或家庭中的傳統閱讀是截然不同的,他們喜歡新媒體閱讀主要有四個主要原因:分享閱讀體驗、讀者之間互動、虛擬身份、滿足社交需求等。考慮到從以書籍為中心的在線網絡收集的一些書目數據或文本信息,不斷在讀者中互動,新型媒體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方式。網站上,一方面,讀者本身往往可以發表評論,撼動了文學評論家的地位,不再僅僅是廣告的消費者;另一方面,在線自助出版的新媒體背景下,所謂的“文學”文本和信息本身現在正被搶奪。作家和出版商越來越多地將網絡新媒體作為他們自己活躍的地方,去發表、宣傳和傳播自己的作品。新媒體形式的公眾數字網絡閱讀實踐越來越商品化。
除此之外,數字文化廣泛應用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它是人們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社交場,一些社交媒體用戶花費大量時間與他人分享,換句話說,這些媒體網站和軟件都有強大的引用文化。這些網站的成員煞費苦心地重新輸入文章、書籍、音頻和視頻中的引用語。不但從一開始就為用戶提供了使用“引用”數據類型的選項,甚至為新用戶提供了在注冊時使用“引用”類別的選項,讀者可以在十個或二十個瀏覽器選項卡之間翻動,顯示生成在線問題集,或者各種社交網絡互動、視頻網站、博客、電子郵件或 “閱讀回復”,超文本和網絡技術可能會更廣泛地增加處理信息的認知需求。面對這些不斷變化的新媒體形式,閱讀在數字媒體環境下的變化巨大。社交網絡界為人們提供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的場所但他們引用,一些社交媒體用戶花費大量時間主要分享他人的話語,這種文化概念形成了一種新文化現象。
這一現象是數字網絡化的人們閱讀寫作和傳播方式發生變化的例子。例如小說是“深度關注”的典型體裁,那么像引語這樣的文本可能是未來閱讀的一個關鍵方面,也就是文學關注,不專注于任何一種文本,而是分散在或穿插在眾多文本片段中,這些文本片段的意義不斷地被搜索鏈接。事實上,由于許多引文來源于書籍,因此研究在線引文文化也可以幫助繪制書籍在數字時代的命運。雖然數字在線文化在技術和道德上都有很多爭議之處,但在新舊閱讀和寫作方式之間的比較中,以及在網上引起高度關注的可能性方面,新媒體閱讀更占優勢。數字網絡也為文學經典的復制和爭論提供了新的空間。在一項將文學史和社會科學技術創造性地結合起來的研究中,如社交網絡分析,在一些閱讀網站上流行書籍之間的推薦鏈接。這些書籍之間的鏈接是根據用戶的購買歷史通過算法生成的;通過跟蹤頁面之間的內容來跟蹤哪些書籍自動鏈接到一本書,網站能夠揭示用戶的文學價值。將這些鏈接視為作者和文本的網絡。同時,社交媒體也提供新型文學作者的寫作方式。如某些作者用戶被選中制作文學文本,在該網絡上傳播。在這種情況下,作者身份更像是一種互動表現,而不是傳統的獨立形式的作者身份。不同的小說作者以不同的方式駕馭著這種新的創作狀態。最重要的是,這項研究給人的印象是,作家們不僅要嘗試新的文學媒介,還要嘗試與受眾建立新的關系。作者還嘗試了使用多模態響應,包括圖像和超鏈接,角色變化非常大。
總之,印刷媒體,尤其是書籍的命運正逐漸被取代,這與當代數字技術、新媒體的推廣應用密不可分。多樣化的信息世界是豐富的閱讀文化的發源地,以前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僅僅局限于引用書籍或者主要通過印刷媒體獲取,但現在新媒體的出現被設計越來越人性化、便利性,人們可以用它來共享和表達。
新媒體時代下,傳統媒體不斷受到沖擊和影響,面臨巨大挑戰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與新媒體深度融合是必然發展趨勢。(作者系濰坊學院圖書館館員)
※該欄目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作者文責自負。
The large-scale diffus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great changes of peoples lifestyle, which can be most clearly manifested by the young people today. They like to generate and consume reading on laptops and mobile phone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ading in libraries or fami- lies. The reading form of new media are liked by the younger generation mainly consists in their preference for “sharing reading experience”, meeting other readers, forging identity (especially as readers), and encouraging oth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website. Based on some anecdotal data collected online from book-centered network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text, other texts, the complex reciprocation of instant messages between other readers, and other social media are just new ways of reading, where the readers themselves are often literary critics as well. This may shake the position of critics, who regard readers as consumers of advertising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