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都是休假的高峰期。據統計,全國法定假日和周末休息日占全年的比例超過31%,我們每年有近1/3的時間在休假。那么,你知道今天的休假制度是怎么來的嗎?在此之前,古人如何休假?休假期間,他們又是怎樣度過的?
宋朝已有“黃金周”
早期,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人們并沒有專門的假期,主要的休息活動都源于祭祀行為。
秦朝時,隨著“大一統”的實現,國家的行政管理體系日趨完備,官吏們開始有了比較完善的告假制度,稱為“告歸”。
自漢代起,固定的休息時間被確立,設定為每五天休息一天,稱“休沐”。《漢律》描述,“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另外,漢代在冬至、夏至等節氣也設有例假,并對喪葬假期有特殊的照顧,服喪假最短36天,最長三年。
從漢朝至隋朝,官員們均是每五天放假一天。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輪休制,稱為“番假”。自唐朝開始變為旬假制度,每一旬(10日)休息一天,一年休息36天。
不過,這些都是常規假日。從唐玄宗開始,皇帝的生日也被設為舉國歡慶的節日,稱為“誕節”。“千秋節”就是唐玄宗依據自己的生日而定的節日,放假三天。唐朝還設有“國祭日”,把先帝逝世的日子設為紀念日。
另外,唐朝時的探親假會根據官員與父母的距離遠近而定:父母住在500里外的官員,每五年可探望一次,為期15天;若在3000里外,則每三年可探望一次,為期35天。
到了宋朝,假日的數量更多。據宋史筆記《文昌雜糧》記載,當時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7天,類似于今天的“黃金周”。宋神宗時期,官員們全年的假期可達到124天。
明朝出現“旅游指南”
在早期,“休沐”制度整理儀容的功能大于休息放松。古時洗浴講究沐頭浴身,有“澡身浴德”之效,因此人們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進行個人清潔與護理。
另外,漢代官員需要在特定的地點辦公,因此,“休沐”除了是洗澡假,也是歸家探親的日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人們的假日娛樂方式更加豐富,有了圍棋、雙陸棋、投壺等活動,其中圍棋最受歡迎。據《南史·柳惲傳》記載,“梁武帝好弈棋,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
到了唐朝,登高眺遠之風盛行。但此時以避惡為目的的登高概念被淡化,健身、游玩等成為主題。
宋朝時,節假日的“玩法”更加豐富,除了賞燈、賞月、賞花、觀看歌舞雜技、外出游玩等常規項目,甚至還包括賭博。
當時的“假日消費”已十分活躍,還催生出設施高檔、服務到位、堪稱五星級酒店的“樊樓”。
明清時期,由于假期縮減,遠游活動也相應減少。除了常規的走親訪友外,當時的人們流行“洗浴”。此時的“洗浴”已與漢朝時的“休沐”有了較大的區別,公共浴室的出現,讓“洗浴”成了談天說地與休閑娛樂的活動。
明代中后期,經濟水平的提升加上水運的發達,讓外出旅游的人數逐漸增加,出現了最早的導游手冊《一統路程圖記》,這本手冊的作者是徽州商人黃汴,1570年在蘇州刊印。(摘自《解放日報》 肖雅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