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藏甘肅省博物館的國寶級文物東漢“銅奔馬”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銅奔馬”發現于1969年,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約7.3千克,同時出土了一支銅車馬儀仗隊。在銅車馬儀仗隊映襯下,齜牙咧嘴的銅奔馬看上去很“不合群”。
郭沫若慧眼識“銅奔馬”
1969年8月,甘肅武威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13生產隊,在雷祖臺南壁漫道東北結合部開挖防空洞。9月10日上午,意外發現古墓,村民涌入,將墓中尸骨踢出地道,并哄搶古錢、銅器、陶器等。大隊領導得知后,通知縣文化館監控現場、追查遺失文物,并將存放在生產隊的銅車、銅馬等集中到武威文廟大殿。1970年8月,部分文物被送到省博物館。
1971年,郭沫若陪西哈努克訪問甘肅等地,盡管公務繁忙,但他還是堅持去參觀甘肅省博物館,在一大堆青銅器文物中,他一眼就看見“銅奔馬”,連聲說:“太好了,太美了,真有氣魄。”
郭老解釋說:“我到過很多國家,看到過很多馬的雕像和騎士騎在馬上的雕像,那些雕像最古的也只有幾百年,從未見過超過一千年的。而我們的祖先,卻在將近兩千年前就制造出這樣生動絕妙的銅像,無論從藝術構思的巧妙、工藝技術水平的高超,還是從結構力學角度來說,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回京后,郭老向周恩來總理匯報,調“銅奔馬”來京展覽。此時“銅奔馬”頭尾的幾綹鬃毛已脫落,頸部有數個約1平方厘米大小的洞。經故宮博物院青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修復,1973年4月,“銅奔馬”到國外巡展,吸引了超400萬名觀眾。“銅奔馬”遂轟動世界。
不合群才有個性
“銅奔馬”與整個儀仗隊根本配不到一起,為什么要鑄造它呢?這恰好說明,藝術需要個性,有個性的東西才能流傳下去,才能成為民族的驕傲。鼓勵創造、保護個性,“銅奔馬”成功之理在今天仍有參考價值。
(摘自《北京晚報》 黃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