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睿智
在以往的寫作中,很多農村初中生受傳統的三段論式教學方法的影響,寫出的文章缺乏新意、內容空泛,再加上農村學生多為留守兒童,缺乏對于情感的有效表達,使得文章缺少情感的注入。想要改變這種現狀,一線鄉鎮初中語文教師的作文教學改革刻不容緩,應結合新課標的理念進行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給學生找到適合他們的寫作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促其全面發展。因此,在新課程標準下,對學生實行作文教學時,需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指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去獲取真情實感,在生活中去獲取素材,激發寫作的靈感。
一、激發學習興趣,重視寫作結合生活
新課標下,首先教師應當想辦法去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在閱讀課上指導學生進行閱讀,學習美文的寫作手法,加強對語文寫作的理解深度,并為學生量身制定寫作教學計劃,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可以讓學生養成記錄生活的好習慣,將每天遇到的人物、景色、事件等記錄下來,不需要長篇大論,但要求做到真情實感,接著再循序漸進地進行寫作練習,同時注意方式方法,對于學生的寫作要及時給予評價和鼓勵,用這樣一系列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比如,在學習《散步》這課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從課文的內容和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兩方面去進行思考。讓學生在思考后,通過小練筆,運用文章中的這些寫作技巧,試著讓學生自己來進行寫作,表達情感。
二、拓寬寫作視野,豐富寫作素材
多數農村初中生并不具備較廣的語文學科視野,相比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生來講,農村初中生整體上具備較窄的視野[1]。好在目前鄉鎮教育教學資源不斷提高,運用多媒體教學,PPT 展示可以讓學生拓寬視野。同時,為擴大學生的閱讀量,可以在班級設立圖書角,提供多樣的圖書,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這樣學生雖沒有親身體驗過某種事物,但可以通過閱讀和想象,再根據自身閱讀的感受將這種事物描寫出來。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這一課對人物描寫的寫作手法時,可以提前布置學生去閱讀一些關于描寫人物的文章素材,如朱自清的《背影》、胡適的《我的母親》等文章,通過分析這些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并同我們在課上的人物描寫相比較,看哪些方面的情感表達是重合的。教師再指導學生,通過閱讀和比較,讓學生理解和分析不同文章所表達的不同情感,以此來提高學生對文章情感的把握。經歷這樣的過程,加深學生對情感表達的認知,產生“先驗”效應,從而加強學生的寫作能力[2]。
三、改變教學觀念,培養良好寫作習慣
新課標下,教師作為寫作教學的主導,應當摒棄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法,三段式教學、唯中心主旨論的方法不再適合當前的寫作教學。同時,結合農村周邊特有的資源,可以組織學生從挖掘身邊的素材做起,農村的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等素材,大到一次村上趕集活動的描寫,小到仲夏夜池塘里的一池蛙叫。此外,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準備寫作訓練的美文摘抄本、周記本、隨筆本。美文摘抄本用來積累平時閱讀中發現的優美語句,可以摘抄下來后再進行背誦,然后可以嘗試進行仿寫。周記本則用來讓學生每周寫一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件或感受,教師進行批閱修改。而隨筆本則用來讓學生隨意記錄自己的小靈感,可以是一個詞、也可以是一句話或者是一段話,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感受難過的、開心的、興奮的等情感通過隨筆記的方式積累起來。漸漸地,學生就會懂得從生活中去發現美、記錄美,不再出現一寫作就“擠牙膏”似的苦惱現象。
作為一名一線鄉鎮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使用創新有效的教學方法,去挖掘學生的語文潛能,和學生密切配合,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感知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以學生為主體,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農村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才能促進農村初中語文寫作教學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