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新學期伊始,“宜章縣第十一中學東校區”的金色校牌熠熠生輝,雪白的墻壁、整潔的校園和學生燦爛的笑容,讓人耳目一新。
今年,宜章縣整合8所鄉鎮中小學組建4個辦學集團,投入2.7億元整體征收湘粵學校資產并轉制為公辦學校。這兩大舉動,在當地引起不小轟動,其背后是宜章縣委、縣政府多年以來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讓學生在家門口享受公平、優質、均衡教育的決心。
宜章縣教育局局長胡忠介紹,截止目前,宜章縣通過公辦學位建設、優化城鄉學校布局、規范義務教育招生、適當引導分流、推進“民轉公”等措施,實現全縣公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達94.16%,形成鄉鎮初中以片區為主、鄉鎮小學以鄉鎮中心校為主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格局。
大改革,農村教育有了新活力
曾經,宜章縣南部片區的8個鄉鎮公辦初中學校發展屢屢受限。如何激發鄉鎮教育發展活力?
今年5月,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學校實地調研,廣泛征求意見,作出優化調整學校布局、推進集團化辦學的決策部署,決定將栗源中學合并到縣五中、巖泉中學合并到縣十一中、一六中學合并到縣四中、天塘中學與明德小學合并升格為縣十二中,組建以片區縣屬中學為引領的4個辦學集團,破解發展困境。
“一定要辦出水平,讓老百姓滿意。”
宜章縣委、縣政府對涉及優化布局調整的8所學校投入1260萬元,實施12個改造項目,改善辦學條件,配優配強教師隊伍。
整合資源后,4個辦學集團提質增效的進程明顯加速。
“今年暑假,男生宿舍樓粉刷一新,食堂新添了新的蒸飯柜等設備,新增桌凳800套……”縣五中黨支部書記鐘久洪向記者介紹道,實施集團辦學后,八九年級集中在西校區,七年級在東校區,統一調配,分部管理。
今年秋季學期,新進教師就達17人,以前開課難的音體美等學科也有了專任教師。“年輕人素質高、能力強、有活力,教學、管理雙肩挑。”他感觸最深的是,今秋開學,新進教師吳曉迪發揮自身音樂特長,組建合唱班、組織軍訓,并運營微信公眾號,向外界傳遞學校發展新面貌。3名專職體育教師撐起了學校鮮少參與的籃球比賽等賽事,學校的藝體實力顯著增強。
一六中學并入宜章四中后,于7月12日正式掛牌為宜章四中初中部。該校黨支部書記陳勇國介紹,高中部抽調領導班子成員、李賽紅等學科骨干教師共18人入駐初中部,將學校管理、教師培訓、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先進經驗整體遷移。開學至今,兩校區教師同時參加教師培訓、班主任管理經驗分享等活動,常態化推進行政領導推門聽課、聽評課,教師凝聚力不斷提升。同時,宜章四中為初中部聘請5名教官對學生實行24小時軍事化管理。
周邊百姓樂見其變化,“孩子不用進城,讀的也是縣直中學”的認知越來越深刻。
大手筆,民轉公有了新突破
為圓滿完成省市關于縣域內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控比5%的任務目標,宜章縣委、縣政府投入2.7億元,征收湘粵學校資產并轉制為公辦學校。
金秋開學,辦學20年的湘粵學校小學部、初中部退出歷史舞臺。在其校址內,宜章七完小、宜章十三中應運而生。
3839名民辦學校學生身份“轉公”。
簡單的數字背后,著實打了一場“硬仗”。
3月,湘粵學校提交轉制申請;4月,縣委、縣政府成立專班并深入調研;5月至7月,雙方多次評估、談判;8月,簽訂征收協議并移交資產。
離9月開學只剩一個月。選任校長、招生。時間緊,任務重。
先抓領導班子。8月8日,縣七完小、縣十三中兩校領導班子配備到位。
其次是師資。以宜章縣七完小為例,原湘粵學校留下21名,從鄉鎮學校選聘41名優秀教師,城區學校交流18名教師。縣七完小副校長劉黎明介紹,學校領導班子到任后,堅持深入了解情況,結合教師想法和家長建議,留下來的大部分教師還是任教原班級,全力確保師生穩定。
湘粵學校轉制后,學生怎么安置?這是家長普遍關心的問題。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三不變兩調整”措施,即對原有學生的班級配置、寄宿模式、管理體系不變,辦學由原來九年一貫制調整為小學、初中獨立辦學,起始年級入學調整為按縣城區義務教育劃片入學。
9月開學,平穩、有序。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黨的十八大以來,宜章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高投入,保障教育優先發展。胡忠介紹,近5年來,該縣投資15億元,新建中小學校5所,改擴建城鄉義務教育學校14所,“民轉公”學校2所,新增中小學公辦學位33832個。今年已經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新增公辦學位6352個的任務。同時,宜章縣從2021年開始調整小規模學校布局,優化整合121個小規模學校,推動全縣教育由“有學上”邁向“上好學”的優質均衡發展新征程,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交上了宜章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