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浩東
國民有義務自覺行動起來,團結協作、齊心協力,共同保護我國已經取得的經濟建設成果。由此可見,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現實要求,積極在歷史教學中培養高中生的公民意識,強化高中生的主人意識與責任意識,自覺保護經濟建設成果。
一、學生公民意識的主要內涵
學生公民意識是指高中生思想覺悟體系中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主人意識、責任意識、法律意識等進步思想,是高中生未來成為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學生公民意識是高中生家國情懷、民族榮譽感、社會責任感、擔當意識、規則意識等優秀思想道德品質的強大基礎,因而對高中生的心智啟迪、思想進步、覺悟提升、境界提高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應在歷史教學中積極培育高中生的公民意識,助力高中生的快樂認知、科學發展。
二、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重要性
首先,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能夠切實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質、情操以及文化視野,有效激發高中生的愛國精神、主人翁意識、民族歸屬感以及責任擔當意識。因此,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能夠促進高中生成為有追求、有思想、有責任、有歸屬的高素質人才,為高中生配備具有超級免疫力的“最強大腦”。
其次,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能夠為教師設計與實施歷史教學提出非常明確而具體的教學任務與育人目標,有效提升歷史教學的針對性與務實性,借助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打造最優化的生命塑造平臺。因此,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能夠提升歷史教學的策略性、過程性、養成性以及實效性,加速高中生的健康成長。
最后,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能夠成為教師積極踐行科學育人觀的可行性途徑,也能夠成為教師完成新課程改革任務以及教書育人使命的得力抓手,更能夠成為教師保質保量地貫徹執行素質教育的有效保障。因此,培養學生公民意識能夠有效推動歷史教學進入提質增效、育人轉型、創優爭先的良性發展軌道之中。
三、歷史教學中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方法
歷史教材中涵蓋了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興盛與衰敗,展示出人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能動作用。在歷史教學中,具體可通過以下方法進行公民意識培養。
(一)借助支架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
支架教學是指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將重點、難點知識進行簡單講解,使之成為高中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而掌握的探究內容,以此為認知起點開啟高中生的歷史認知以及公民意識培養。這樣,教師的知識簡述就成為高中生歷史認知的教學支架,因而能夠為高中生開啟一個低難度的自主學習過程。因此,支架教學能夠以教師智慧點撥高中生的認知思維,加速高中生的公民意識培養。
在人教版必修1第四單元第12課“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的支架教學中,教師以“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兩個具體知識模塊進行知識簡述,然后開啟高中生的合作探究。為了指導高中生精準探究與高效認知,教師可以為高中生設定探究任務,如歸納“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原因,一是日本資本主義萌芽催生了軍國主義,二是清王朝的外強中干、腐朽無能。再如“八國聯軍侵華”的借口、過程、結局、影響等內容。這樣,高中生就會在討論清王朝的軟弱無能與奴顏婢膝中義憤填膺,因而能夠很好地激發高中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強感以及抵御外辱、保衛華夏、保護國民的責任意識與擔當意識。因此,高中生的公民意識就在批判清王朝的腐朽無能與鞭笞帝國主義列強的燒殺搶掠中水到渠成。
(二)借助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
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較為簡易、直接,就是借助高中生對案例內容的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去實現觀點交流與認知溝通,借助集體智慧去整合處理案例素材,以此有效培養高中生的公民意識。因此,教師要為高中生提供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案例素材與集體討論對象,以案例內容為誘導因素,讓高中生在集體討論、合作探究中共同處理案例內容,達到提升認識、思想進步、培養公民意識的目的。
在人教版必修1第四單元第13課“辛亥革命”的案例教學中,教師為高中生提供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史事素材,然后讓高中生一起討論“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過程、事件、結局以及影響。這樣高中生就會在集體交流與共同辨析中發現清王朝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全部都是喪權辱國、出賣尊嚴與國家利益的卑劣行徑。因此,人民群眾對清王朝徹底絕望、徹底決裂、徹底戰斗,因而爆發了推翻清王朝、探索新民主的“辛亥革命”。這樣,高中生就在集體討論中看到了中華民族苦苦探尋新道路、新方向的奮斗過程,感受到中華民族的自省意識與自強精神。因此,高中生就會在立足“辛亥革命”的案例討論中逐漸摸清社會發展的脈搏,感知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銳意拼搏的昂揚斗志,自然會催生高中生的民族榮譽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強感以及公民意識。
(三)借助電化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
電化教學是指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高中生提供一些探究內容,借助多媒體設備輸送的視覺刺激以及聽覺沖擊給予高中生強烈的心情激蕩、心理暗示以及情緒感染,促使高中生形成主觀化應激反應。然后,教師再引導高中生進行課堂交流與自由辨析,在合作探究與集思廣益中實現高中生群體的共同學習、互助成長,一起提升自身的公民意識,實現教育目標。
在人教版必修1第六單元第20課“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電化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為高中生展示了新中國建立后先后制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民主政治建設策略,幫助高中生感受到“新中國”建立后的蓬勃生機與科學規劃。而且,高中生能夠看到人民群眾終于得到了期盼幾千年的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成為國家的主人,自然能夠看到人民群眾喜笑顏開、翩翩起舞的歡慶場面。因此,高中生能夠在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中逐漸感受到“新中國”建立后取得的巨大成就與滄桑巨變,自然會煥發強烈的國家意識、歸屬意識、主人意識以及責任意識,進而形成強烈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以及保衛家園的自覺意識。
(四)借助分組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
分組教學是指教師借助高中生已經擁有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辨析能力以及發展能力,讓高中生在小組內進行自由討論,集體探究教師預留的認知任務,借助高中生的生命活力與能動作用去戰勝探究任務,實現高中生公民意識的科學培養。因此,分組教學既能夠給予高中生充足的主體認知空間與合作探究契機,又能夠扎實有效地展現高中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生命發展潛能。
在人教版必修1第七單元第24課“開創外交新局面”的分組教學中,本部分的教學內容較為簡易,非常適合高中生進行自主學習、友好交流與互助成長,因而教師可以將高中生分成若干個探究小組,以此提升高中生的交流頻度與參與密度。這樣高中生就會在分組討論中慢慢總結出20世紀“新中國外交活動”主要分為“50年代的運籌帷幄與精心布局”“70年代的艱難破冰與改天換地”兩大部分內容,進而能夠從中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智慧、領導才能與遠見卓識。由此,高中生能夠從“開創外交新局面”中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以及“新中國”的先進性,自然會催發愛國熱情、家國情懷等公民意識。
(五)借助對分教學培養學生公民意識
對分教學是指教師以歷史知識的簡單講解為起點開啟高中生的自主學習、友好交流與互助成長,最后在課堂小結中再次對高中生的主體探究效果進行查漏補缺,提升高中生的主體認知質量,達到培養高中生公民意識的目的。在對分教學中,教師占據了起點位置與終點位置,以智慧為高中生確定認知方向,也為高中生全面構建一節課的知識架構,最終實現高中生公民意識的務實培養。
在人教版必修2第五單元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的對分教學中,教師首先簡述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進步,然后讓高中生集體討論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與節日習俗”方面的實際變化,以此驗證我國物質文明建設的輝煌成就。這樣高中生就會將20世紀使用牛馬種地與現在的機械化農業生產進行對比,還會將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群眾吃到白面饅頭就高興萬分與現在超市的應有盡有進行對比,等等。因此,高中生能夠在主動對比中看到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以及人民生活的巨大進步,更看到“耕者有其田,勞者有其位”的和諧局面,自然就會慢慢催生法律意識、自律意識、民族榮譽感等公民意識。
綜上所述,高中生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與祖國的保衛者,因而教師需要著意培養高中生的公民意識,進而催發高中生的愛國精神、民族歸屬感、主人翁意識、社會責任感以及法律觀念,切實優化高中生的思想意識、道德覺悟、政治立場、責任擔當以及紀律意識,為高中生未來成為社會精英筑基。因此,教師應立足歷史教學,自覺借助支架教學、案例教學、電化教學、分組教學、對分教學等教學方法培養高中生的公民意識,全力加速高中生的知識積累與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