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作煒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千年大業,人才為先。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是思政教育一塊重要園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立足數學學科特征,巧妙融合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懷,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面,筆者以高中數學概念教學為例淺析思政教育與高中數學的有機融合。
徜徉數學歷史長河,挖掘豐富思政元素
我國的數學研究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還創造過許多輝煌的成就。在高中數學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追溯數學文化歷史,從我國古今數學成就中多維挖掘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比如在進行球的表面積教學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中國魏晉時期的數學家祖暅,他提出了“冪勢既同,則積不容異”的觀點,從而圓滿地解決了球面的計算問題。而在西歐,直至十七世紀,才由意大利的數學家卡瓦列里提出了被西方人稱為“卡瓦列里原理”的等面積原理。他的發現要比我國數學家祖暅的研究晚了1100 多年,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杰出智慧。在數學概念教學中,適時引入數學研究歷史,講述古今數學家上下求索真知的勵志故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突出數學學科的思政功能。
融合多學科知識,搭建思政教育平臺
當前的教育核心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巧妙融合多學科知識,搭建思政教育平臺,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講解三視圖的概念時,可以引入膾炙人口的詩詞名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的這兩句詩概括而形象地描繪出了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游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面貌,可以得到不同的觀景感受,有時候看到的是跌宕起伏的山嶺,有時候看到的是直插云霄的山峰。在數學中,三視圖是讓觀測者從正面、左面、上面三個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空間幾何體而畫出的圖形,可以更客觀、完整地繪制物體的形狀。聯系學生熟悉的詩句來講解三視圖,不僅可以給抽象的數學課堂注入一縷詩情畫意,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全面分析問題,才可以看清問題的本質。
聯系社會熱點,增強育人實效
運用概念知識解答實際數學問題是數學概念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為了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數學的價值和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緊密聯系實際生活,用生活中的例子去引導學生學習概念。這樣可以讓數學課堂與思政教育融合得更自然,更鮮活,更能增強育人實效。
比如近期受疫情影響,國家不斷出臺經濟調控措施,調控利率就是一項有效舉措。在教學中我設置了這樣一個情境:假如你有10萬元,現在去銀行存款。銀行提供兩鐘計息方式:方案一,單利年化利率4.5%最長存3年,3年后按當期人民銀行規定利率計息;方案二,復利計息3%,但10年內不能取出。請你選擇合適的存款方式。學生在思考時老師要對他們進行投資風險教育,告訴他們風險與收益同在,要慎重選擇。同時還要告訴學生理性對待調息,支持國家經濟調度,貨幣政策寬松可以對沖疫情的影響。這樣的教學由表及里地挖掘數學思政教育元素,不僅培養了學生運用概念知識解題的能力,還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使數學顯得有溫度、有廣度、有厚度。
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留心積累素材,巧妙聯系生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站好思政講臺,不斷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全方位推動育心育人的高效教學中開創思政課建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