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麗華
【關鍵詞】文化;桑植縣;旅游;經濟建設
一、建設文化大縣的優勢和基礎
(一)文化底蘊深厚,建設文化大縣具有比較優勢。
桑植是一塊文化的沃土,也是一個以土家族、白族為主的28 個民族聚居地,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有民族舞蹈,包括白族仗鼓舞、九子鞭等;桑植民歌最具特色,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桑植縣被命名為“中國民歌之鄉”;自上世紀50 年代至今,共收集整理民族舞蹈10多個,民間曲藝10多個,民歌10000余首,民間戲劇10多個。
(二)自然資源獨特,對建設本土文化十分有利。
桑植地處湘西北邊陲,屬紅二方面軍長征出發地,是賀龍元帥的故鄉,風景秀美,人杰地靈。境內旅游資源豐富,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精品景區、30 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和湖南省5 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其中賀龍故居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為建設文化大縣奠定了基礎。
在桑植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桑植縣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方面做了諸多努力。一是開展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全縣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達46 項。桑植民歌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是桑植民歌得到推廣和普及。2006 年以來,桑植縣先后舉辦桑植民歌大獎賽、民歌賽歌會等文化活動,在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等媒體中播演桑植民歌,通過這一系列活動的舉辦,推介了桑植民歌,擴大了桑植影響。
二、建設文旅大縣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一)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要加強對歷史文化遺存和民俗風情等文化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推出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體現較高文化品位的旅游精品項目,使文化旅游業成為第三產業中的支柱產業。一方面整合現有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另一方面借助桑植縣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建設一批體現鮮明土家族、白族民族特色的基礎設施,使其成為展示全縣各地歷史文化與時代風貌,體現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趨向,使其成為集學習、娛樂、休閑、健身與購物為一體的文化新亮點、旅游新景點、娛樂新熱點。
(二)注重文化創意。
首先建立文化遺產搶救、傳承機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給予經費補助,對瀕臨滅絕的民族文化遺產要加大力度進行挖掘、搶救,以傳諸后世;其次就是依托桑植民歌廣場建設,大力發揚廣場文化,在此興辦首屆桑植民歌藝術節等大型文娛節目,著力將其打造成一個城區群眾文化中心;再就是要興修一個好展館,讓廣大群眾了解桑植縣的文化歷史;最后要開發一套好產品,著力開發一批具有市場前景、體現桑植縣民族特色、適合多種消費層次的旅游商品等。
(三)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一是要進一步加強鄉鎮建設吸引文藝人才,提高文化品位和檔次,給農村文化注入生機。二是要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在更好地發揮現有農村文化基礎設施作用的同時,對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實現資源共享,逐步形成較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三是要積極推進農村文化創作,對貼近農民群眾、貼近農村生活、貼近實際的喜聞樂見的農村題材的文藝作品,給予重點扶持。
三、確保各項文化經濟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實。
首先,結合桑植縣實際,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多渠道、多形式籌集文化建設資金,為文旅大縣建設提供經濟保障。其次,加強人才保障。培育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優化人才培育機制和培養環境,造就一批文化名人。不拘一格吸引優秀人才,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形成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富有活力的各專業門類人才群體。
總之,加快建設文化大縣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我們要厘清工作思路,搶抓發展機遇,創新工作方法,統籌各部門的力量,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進此項工程的發展,努力實現建成桑植文化大縣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