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 彭靜 覃業彥



編者按
湖南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連湖北。據統計,湖南11個市州33個縣區在省與省接壤的地方建有110所學校,大多離縣城較為偏遠,上學條件和教育水平較差。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著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實現所有適齡兒童少年“上好學”,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即日起,本報聯合新湖南客戶端湘學頻道共同推出“邊校十年路”系列報道,將以“邊校”為縮影,以故事為載體,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邊校”在條件改善、文化傳承、教學改革、共建共管等方面的發展路徑,感受時代發展帶來的教育巨變,呈現湖南教育欣欣向榮的新畫卷。
名片
羅坪鄉安溪完小位于石門縣西北邊陲,距縣城120公里,與湖北省鶴峰縣接壤,生源覆蓋6個行政村。近三年,該校教學質量考核從良好躍升至全縣第一方陣,生源流失現象逐年減少,現有教師17名,在校生205名。
故事
安溪完小。初聽校名,彭早腦海里浮現出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的詩情畫意。但初見校容時,現實卻大相徑庭。
2017年9月,保靖籍應屆畢業生彭早考取安溪完小特崗教師。山路蜿蜒,歷經四小時顛簸后,走進破舊的校門,入目即是一棟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三層老舊教學樓,“教室用木板隔出三分之一就是臨時辦公室,無法安靜備課;起夜還要穿越整個操場去唯一的公共旱廁。辦公、住宿條件簡陋,當時真想拎包就走。”彭早坦言。
彼時,安溪完小教師均齡45歲,課堂教學經驗足卻稍顯沉悶。孩子們顯然更喜歡彭早這位年輕、有活力、稚氣未脫的教師。他們喚彭早“大哥哥”,周末與他約球,切磋球技,還主動聊起心底的小秘密。原本寂寥的周末時光,因孩子們的互動變得溫暖充實,彭早想走的決心悄然松動。
與彭早同一批入職的還有3名特崗教師,因家在外地,距離較遠,4人甚少回家,便時常相約周末一起做飯、備課。一來二往中,彭早與代倩互生情愫,并于2018年5月1日完婚。
教學、備課、享受二人世界。日子平淡而甜蜜。
學校藝體教師短缺,彭早努力鉆研體育教學,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繩、飛盤逐漸充盈孩子們的體育課。楊溢蛟等幾名零基礎山里娃初露乒乓球天賦,彭早大膽嘗試組建乒乓球興趣小組,制定專門的訓練計劃,并以賽促教。在2018年羅坪鄉中小學生乒乓球比賽中,楊溢蛟等學生一舉拿下一等獎,補齊了學校囿于辦學條件鮮少組織學生參加體育比賽的短板,那一刻,為人師者滿滿的成就感涌上彭早心頭。
更令他興奮的是,2018年暑假,國家財政投資2700多萬元,安溪完小異址新建,在機器轟鳴聲中迎來新生。
四季輪轉,帶著希望前行的日子總是過得飛快。2019年秋季開學,彭早高高興興地搬進了嶄新的教師周轉房,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拎包入住。“考慮到我們夫妻倆要帶娃,學校特意安排了兩間宿舍,方便我們安心備課。”彭早很是感激。
紅墻藍瓦新校園,信息化設備、功能室一應俱全。彭早和代倩忙著掌握多媒體設備使用技能,忙著參與網絡教研,忙著提升課堂效率。彭早還特意向時任校長胡中俊申請建設乒乓球練習室,楊溢蛟等人有了專門的訓練場地。加上有著20多年豐富教學經驗的羅坪鄉中學專職體育教師任建國的指導,彭早的教學愈發有序有質。
隨著藝體教師增加,安溪完小明確彭早負責一至三年級體育教學,并負責乒乓球校隊建設。
并非科班出身,彭早邊學邊教,邊教邊學。
2020年,安溪完小楊溢蛟等4名學生,與羅坪鄉完小的4名學生一起,代表羅坪鄉參與縣級比賽,獲得團體賽第三名。學生們首次在縣級體育賽事中露臉并獲獎,安溪完小全體師生歡呼起來。2021年,楊溢蛟等學生再度捧回縣級比賽團體第三的獎牌,成了當地的“小明星”。
多次載譽而歸,曾經內向的楊溢蛟變得大方開朗起來。有學校向彭早拋來了橄欖枝,他婉拒邀約:“我要把楊溢蛟帶到畢業!”
2022年秋季開學,楊溢蛟就讀五年級。9月5日,秋日余暉下,她揮舞著乒乓球拍,正奮力廝殺。一旁觀戰的彭早,心底正醞釀著楊溢蛟這只“雛鷹”成長計劃的下一步。
記者手記
以奔跑的姿態向陽生長 彭靜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楊溢蛟被父母送去城里接受乒乓球專業培訓。這兩位淳樸的山民,與彭早商討著孩子由一技之長走上專業化發展的可能性。
從零開始,孕育無限可能。蛻變,均有跡可循。這說的不止是楊溢蛟,還有培育她的安溪完小及安溪完小的教師。
羅坪鄉中心學校校長葛相剛很欣慰,近幾年,如彭早一般的特崗教師、公費師范生等年輕力量逐年輸入,安溪完小教師均齡由45歲降至30歲。他們分批參與研訓,迅速成長。他們較著勁,看誰的課上得更好,誰為學校發展出的主意更多。
今年上半年,安溪完小開啟課后服務,在教師們的建議和組織下,開設了9個興趣小組。九子鞭、腰鼓、山歌等土家族非物質文化傳承活動在該校開展得有聲有色,多次獲省級媒體報道,引得外校前來參觀學習。
看著家門口的學校越來越好,不少家長將孩子從外地轉學回來。
這所重建后的年輕學校,正涌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力量,以奔跑的姿態向陽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