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繼春
在小學階段,閱讀與寫作都是學生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但在以往教學工作中,諸多教師將閱讀與寫作彼此分離,看作完全不同的教學板塊。在此情況下,學生難以掌握兩者之間的本質關聯(lián),自身閱讀與寫作能力提升相對較慢。在教改工作下,教師愈加注重閱讀與寫作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在自身教學中逐步引入讀寫結合策略。小學時期,語文學科的閱讀與教學具有較強關聯(lián)性,當教師在教學中引入讀寫結合策略之后,小學生的相應學習能力會充分提高,學生可以通過閱讀鍛煉邏輯能力,通過寫作檢驗并運用所學知識,其語文綜合能力會顯著提高。但就實際教學情況看,部分教師對讀寫結合策略的認知不足,所開展的教學工作也存在諸多問題。目前,如何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有效開展讀寫結合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一、以讀寫結合模式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優(yōu)勢分析
(一)能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小學生在進行寫作訓練時,常出現素材過少,文章內容不充實的問題,這一問題與學生語文素材的積累有極大關系。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所采取的策略過于刻板、單調。一般而言,教師會根據教材要求,確定某單元的寫作主題,再為學生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作文進行朗讀。之后,讓學生進行自主寫作,完成相應訓練。在此類模式下,學生難以發(fā)現寫作要求與課文內容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因缺少充實的寫作素材,在正式寫作時,文章極有可能出現“湊字數”的問題,且缺乏緊密的行文邏輯。在引入讀寫結合教學模式后,這一問題可以被有效改善。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注重積累各種優(yōu)秀素材,如課文中的優(yōu)秀事例、作者緊密的行文邏輯以及對各種細節(jié)的描寫。在后續(xù)自主寫作時,學生充分引用在閱讀中積累的素材,其整體文章質量會顯著提高。
(二)能幫助學生鍛煉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該工作也影響學生后續(xù)的發(fā)展。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多會用大量的閱讀訓練題幫助學生鞏固閱讀技巧,但這些訓練并不能給學生帶來本質上的提升,還極有可能限制學生閱讀思維。在引入讀寫結合模式之后,學生能得到更好的閱讀訓練平臺,其閱讀能力和閱讀思維都能得到顯著提高。例如,小學時期的某些文章需要學生把控文章重點細節(jié),并通過人物行為概括人物精神情感與主要特點。在閱讀訓練中,學生對此類閱讀知識會有初步接觸,教師可以利用針對性寫作訓練,幫助學生加以鞏固。在完成當堂閱讀教學后,教師可以找出其中的細節(jié)描寫,讓學生詳細閱讀并感受作者的寫作思路。之后選擇與之類似的其他對象,讓學生進行寫作訓練,并結合自身理解進行創(chuàng)新。在有效的寫作訓練中,學生能針對性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形成科學的思維過渡,進而以成熟的思想看待不同文章,提高學習的全面性。
(三)能顯著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除上述優(yōu)勢之外,讀寫結合模式還能在根本上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在未使用這一模式之前,教師往往將閱讀與寫作分成兩部分進行,浪費了教學時間。而且此類方法存在較為明顯的弊端,學生難以將閱讀與寫作進行充分結合,教師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進行理論講解,其教學效率與質量卻難以得到顯著提高。而在引入讀寫結合模式之后,這一問題會得到有效改善。例如,在學習科普性課文時,教師可以將閱讀與寫作充分結合。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隨機選擇某一片段進行詳細講解,幫助學生更準確地了解作者的思想與看法,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當學生具備一定認知基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當堂寫作,從而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與以往的教學模式相比,讀寫結合能讓學生在一堂課內同時進行閱讀和寫作訓練,教師的教學效率與質量也會明顯提升。
二、現階段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現狀分析
(一)閱讀與寫作結合不足,學生缺乏實踐平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需要教師為學生準備有效的實踐平臺,鍛煉學生相應能力,在讀寫結合教學時,同樣如此。但就實際教學現狀看,諸多教師并未注重將閱讀與寫作充分結合,且學生缺乏有效的實踐平臺。以“看圖畫,寫一寫”該單元的寫作為例,此類形式的寫作與漫畫類寫作具有一定相似性,都需要學生從圖畫中找出關鍵細節(jié),掌握關鍵信息,將相應內容串聯(lián),從而寫出作文。而該單元其他文章也具有此類特征,課文中均穿插了圖畫。但部分教師卻認為該單元寫作與其他課文不存在關聯(lián)性,只讓學生將寫作思維局限在寫作圖中。因此,學生會形成錯誤認知,將寫作與閱讀看作完全不同的兩個板塊。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均難以快速提升,教師的教學工作也會受到阻礙。
(二)教學工作局限在課內,學生閱讀寫作思維受限
語文學科本身具有極強的拓展性,在學習該學科相關知識時,學生極有可能對課外知識產生探究興趣。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時,教師要注重這一情況,有效引入課外資源,幫助學生拓展思維。但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過于注重課內的閱讀與寫作,并未給學生引入有效的課外資源。因此,在進行閱讀和續(xù)作訓練時,學生往往會局限在課內,其創(chuàng)新思路和看法難以表達。除此之外,學生對閱讀與寫作的認知不全面,極易出現理解能力弱、寫作素材少的問題,從而影響讀寫結合教學工作的實施。為此,教師應該為學生引入適當的課外素材,保障讀寫結合教學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讀寫結合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做好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增加學生實踐平臺
為保障讀寫結合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教師必須從根本上了解閱讀和寫作的本質,只有教師明確閱讀寫作本質,其在實施教學活動時才會注重提高教學工作的實踐性,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并運用語文知識。此外,當教師做好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工作之后,整體課堂效率也會提升,學生能在一堂課內同時鍛煉閱讀和寫作兩種能力。因此,教師應該做好兩者的結合工作,保障讀寫結合的充分落實,從而增加學生實踐鍛煉機會,在根本上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使學生注重效率,更貼合當前社會需求。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海上日出》時,學生需要明確寫作順序的重要性,并學會張弛有度、詳略得當的寫法。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趣味實踐活動模擬日出。首先,教師可以準備一盆清水,在水中滴入墨汁,使水變黑,模擬黑暗。之后準備一個貼有金箔包裝紙的乒乓球,模擬太陽。在開展教學之前,教師先利用玻璃棒將乒乓球完全浸沒到墨水中,再慢速擺動玻璃棒,學生會發(fā)現,貼有金箔的乒乓球會逐漸上升至水面。此時,教師讓學生思考乒乓球上升是不是具有一定順序,且具有一定規(guī)律,這一情況與哪種自然現象類似。學生會逐步將這一現象過渡到日出,其學習和探究興趣相對較高。在此情況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按照行文順序學習文章,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描寫日出的具體過程。此時,學生的邏輯會得到充分鍛煉,對寫作順序也會更加重視。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文中描寫日出的邏輯順序,對課前展示的游戲進行寫作,并在寫作過程中體現特定的描寫順序。在這樣的讀寫結合課堂教學中,學生技能通過閱讀行程相對嚴謹的邏輯思維,也能在訓練中運用相應的邏輯思維進行寫作。久而久之,閱讀和寫作會實現充分結合,學生能具有更多的實踐平臺與機會,其對事物的認知更加全面,思維也會更加活躍。
(二)積極引入優(yōu)秀課外閱讀資源,為學生閱讀寫作積累有效素材
在讀寫結合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能力,講解課文,不僅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還會對學生學習思維造成限制。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將優(yōu)秀的課外資源引入讀寫結合教學中,根據文章類型與內容的不同,選擇針對性較強的多元化資源。與課內資源相比,有效引入課外資源,能讓學生以更全面、更透徹的角度了解各項語文知識,其對文章與寫作的理解更為準確。同時,學生還能積累有效的課外資源,在課外閱讀中檢驗所學知識,訓練閱讀技巧,積累他人優(yōu)秀的寫作案例。長此以往,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提高,教師也能進一步提高讀寫結合的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有效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魯濱遜漂流記》以及《騎鵝歷險記》等內容時,學生需要學習兩位主人公敢于冒險、敢于直面逆境并樂觀對待逆境的態(tài)度和品質,而課文選段則屬于兩部名著中的經典片段。為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積累寫作素材,教師可以引入名著中的其他片段進行講解。如魯濱遜在海島上嘗試種植玉米、小麥,第一次制作面包,熱心幫助星期五父子,改變星期五的思想等片段。此類內容屬于課外知識,不僅具有極強的趣味性,還能增加學生的見解。
就上述內容而言,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有效實施讀寫結合已成為該學科教學工作的必然發(fā)展趨勢。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并未注重落實閱讀和寫作的結合,且缺乏對課外優(yōu)秀案例的引入。在此情況下,小學生閱讀寫作能力難以同時提升,思維發(fā)展也受到極大限制,進而對后續(xù)成長造成一定影響。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根本上重視讀寫結合工作,改善自身教育理念,以實踐化策略與多元化資源落實閱讀寫作的結合工作。同時,教師也要尊重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提高讀寫結合與學生本身的貼合性,進而為學生有效發(fā)展提供推動力,以讀寫結合策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最終,小學生能在有效的教學策略中逐步實現全面發(fā)展,教師也能逐步提高自身教學技能,為現代化教育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