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島在美國的亞太戰略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何讓這座島嶼在遠程火力面前堅持得更久,令美軍煞費苦心。近日,美國導彈防御局(MDA)負責人、海軍中將喬恩·希爾向美國媒體披露了關島防空反導系統升級計劃的最新進展。
“防務新聞”稱,關島眼下的導彈防御能力相當有限,主要由末段高空區域防御系統也就是“薩德”系統提供,只能攔截處于再入階段的彈道導彈。另有一支裝備了以色列制造的“鐵穹”系統的部隊在島上臨時部署,目的是測試和評估。“薩德”目前由MDA管理,部隊和裝備名義上屬于美國陸軍。后者正在為采購哪種導彈防御系統舉棋不定,先是買了兩套“鐵穹”,隨即取消了合同,轉而購買美國Dynetics公司研發的“持久之盾”系統,它使用AIM-9X“響尾蛇”導彈。它還可以對付較低級別的空中威脅,比如無人機。
為對抗日益普及的高超音速武器,MDA希望研制一種滑翔階段攔截器(GPI),最終方案將在雷神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這兩大軍工巨頭中產生。
除了各式各樣的攔截導彈,五花八門的傳感器,比如“薩德”系統使用的AN/TPY-2雷達,也將是關島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希爾表示,關島駐軍會獲得更新的雷達,如AN/SPY-7(V)1遠程識別雷達(LRDR)及其衍生版本。第一部安裝在固定位置的LRDR已在阿拉斯加投入使用。指揮和控制設施及網絡能力同樣重要。MDA已經打造了一批傳感器網絡,考慮到美國陸軍大量參與關島的防空和導彈防御工作,陸軍構想中的綜合防空和導彈防御作戰指揮系統(IBCS),可能被納入最終的防御網絡。考慮到陸基系統在機動性和部署靈活性上先天不足,美國海軍的艦艇,尤其是“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仍然是關島反導盾牌的重要支柱。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也擁有反導能力,但該艦在今后幾年中將陸續退役。
(摘自《青年參考》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