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澗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來,有關珍惜糧食的詩詞箴言數不勝數,勤儉節約也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至今。然而,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了,節用、節儉的美德常被人“選擇性遺忘”,餐桌上的浪費現象時有發生,“小餐桌,大文明”如何從一句口號變成務實行動,還需國人攜手行動、共同助力。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舌尖上的浪費”體現的不僅是個人素質涵養,也關乎民生大計、國家安全。雖然我國糧食連年豐收,但是沒有一粒糧食是多余的。當前,全球新冠疫情延宕,全球糧食安全亮起“紅燈”,更警醒我們節約糧食沒有“休止符”,糧食安全這根弦來不得絲毫放松。
餐桌之上有文化,杯箸之中見文明。讓“光盤行動”成為全社會自覺,還需要全民認可和參與。好習慣離不開好氛圍,相關部門和媒體要利用好公益廣告、兩微一端等載體和平臺,加大文明用餐宣傳教育力度,引導國人樹立適度、健康、理性的消費理念,喚起全社會的愛糧節糧意識,樹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良好風尚。商家要履行好責任,在日常經營中不僅要溫馨提示消費者“節儉用餐”,還應通過推出免費提供打包用具,供應“小份菜”“半份菜”等活動,鼓勵消費者積極參與“光盤行動”。此外,無論是飯店就餐,還是居家三餐,都應對糧食保持敬畏之心,按需點菜、公勺公筷、量口做飯,自覺養成健康文明的消費觀與生活習慣,讓剩菜打包、厲行節約等習慣成自然,在潛移默化中涵養文明之風。
餐桌雖小,卻照鑒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無論到何時,勤儉節約、儉以養德都不會過時,更不能丟棄。“光盤行動”重在從我做起,貴在持之以恒,只要全社會都行動起來,久久為功,傳統美德就能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光芒,“光盤行動”也必將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摘自“中國文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