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的《“不公平格式條款”消費者認知及線索征集調查報告》顯示,有87.88%的受訪者遇到過不公平格式條款。遇到不公平格式條款后,超七成消費者仍會選擇繼續交易。
停車收費后剮蹭丟失概不負責,提貨券、代金券、積分卡消費限制期限,手機訂購的套餐期滿后被自動續期扣費……在網購等領域,一些不公平格式條款更具隱蔽性和迷惑性:有的單方變更服務協議,以消費者默認等形式代替消費者同意;有的以“清倉”“特殊商品”等名義擅自擴大不適用七日無理由退貨的范圍等。
杜絕不公平格式條款,既要源頭治理,強化事前預防;也要過程管控,加強事中監督;更要嚴肅查處,完善事后救濟。此次中消協的調查報告也特別提出了要構建起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消費者權益保護體系。只有緊盯每一個環節,全過程發力,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為消費者提供更有力支持,才能讓消費者真正敢于和不公平格式條款說“不”。
消費市場的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對經營者來說,清除不公平格式條款,也是為了維護包括自身在內的全社會的共同利益。期待各有關方面能共同糾正各種消費潛規則,為消費者營造愿消費、敢消費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