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摘要】思辨性這一閱讀的方式與傳統論述性閱讀的模式具有明顯的差別,主要是由于思辨性這一閱讀的方式所呈現出的內涵就是讓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并且真正地成為閱讀活動開展過程中的主體。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真正地讓學生帶著批判性、思考性、探究性的眼光,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這也改變了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模式。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實踐
在語文課堂教學落實的過程中,目前仍存在學生學習意識不足、對文本的理解淺層化、缺乏基本的思辨表達興趣等問題。如何更好地讓學生從接受式學習向思辨性理解有效轉變,激發學生深度學習的欲望,成為教師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建立和諧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勇于思辨
在高中階段語文學科教學活動開展和實施的過程中,想要把思辨性這一閱讀方式恰當有效地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首先需要堅持的就是以平等的師生關系面對學生,教師需要為學生樹立起榜樣,并且真正地與學生形成師友的關系。如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著其中“縋”這個字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分析,并且發表自己的意見。其中有一位同學回答:“‘縋這個字表達的就是無所畏懼的愛國情感,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勇于承擔一切的奉獻,毫不退縮,這也凸顯出了一種大無畏的精神。”雖然這個回答并不完全貼合最終正確的答案,但也是學生在閱讀文章,并且深入思考之后得到的觀點。所以教師需要正視學生回答的問題,及時地給予表揚,這也能夠使學生獲取心理上的滿足,激發起學生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有利于改善以往課堂教學的環境,建立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更是能夠把思辨性閱讀教育模式,真正地融入到語文教學過程之中。
二、以情感體驗為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讓學生跟隨作者的思路體會景物的變化,觸摸感受作者的哀愁或喜悅,并讓學生通過個性化閱讀更好地品味文章中的詞句,嘗試理解作者表達的一些巧妙之處,由淺入深。《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受學生喜愛的文章。作者用細膩、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夏日荷塘的月下美景,作者的情感在語句中得到很好的體現。從哀愁到歡樂再到哀愁,作者移情換景,伴隨景物的變化,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篇文章對提升學生思辨能力有很好的助力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作者自身情感入手,與學生有效解讀。先讓學生自主尋找文中能夠體現作者情感的語句,并嘗試初步分析和解讀。這種個性化學習體驗能夠給學生學習、創造提供更大的空間,學生也能更好地感受到閱讀的樂趣所在。在學生自主表達的基礎上,教師再將相關的圖片、視頻、背景資源呈現給學生,帶領學生更好地體會抗戰背景下作者心情的復雜,加深學生對作者細膩情感的認知。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再次回歸文本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并讓學生嘗試有效的表達和分析,這可以推動學生各項能力獲得有效培養。
三、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倡導個性化整本書閱讀
關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學,可從課內教材內容的講授,延伸到課外的整本書閱讀。教師引導學生制訂合理的閱讀方案,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導讀課、摘讀課、研讀課或報告課,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活動,并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生成新問題,嘗試著解決新問題,這是將閱讀轉化為思維的關鍵。整本書閱讀的內容可以結合教材設置的整本書閱讀單元,如必修上冊第五單元的《鄉土中國》和必修下冊第七單元的《紅樓夢》,教師與學生共同挖掘文本內涵,探討有價值的思辨性問題;或者為學生推薦有關時事評論的著作,更好地輔助教材內容開展思辨性表達教學實踐。例如,筆者曾帶領學生閱讀一些時評作品,指導學生撰寫一份讀書報告,并就閱讀書籍的內容概要與特點、閱讀的感受與評價、閱讀的收獲與反思等,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享,碰撞思維的火花。
總之,高中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開展需要教師的方法引導,更需要學生自身積極參與。在思辨與表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的引導,厚植人生信念,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健康成長,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