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18世紀到19世紀是世界發展的領頭羊,它的衰落和兩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巨額債務有關。因為一戰,英國從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位置上被拉了下來,美國補位。因為二戰,徹底失去了主宰世界金融秩序的權力,取而代之的還是美國,英國則變成了經濟上依附的角色。
二戰期間,根據羅斯福簽署的《租借法案》,美國對盟國進行戰爭補貼,英國是最大的受益者。這一法案還有附加條件,即英國必須使英鎊能自由兌換。沒有人會愿意持有陷入戰爭中的國家的貨幣,自由兌換的放開,會使人拋售英鎊,換取更為堅挺的貨幣或者是黃金。英國的一些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認為,這一條款導致了英鎊的長期疲軟,是美國削弱英國超級大國地位的一步。
二戰過后,一方面是英鎊疲軟,另一方面世界上75%的黃金儲備捏在美國的手里,美元通過與黃金掛鉤,成為世界貨幣,英國再無與美一爭之力。
而二戰時期,英國欠美國和加拿大的債務,直到2006年才還清,足足60年,英國才翻開新的一頁。德國還清1320億馬克的賠款加利息,則用了90年。
(摘自《新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