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賣水果能忽悠多久
剛開始大量上市的四川攀枝花凱特芒果,又被“大量滯銷”了。8月初,微信公眾號“說聲晚安”和“助農追夢”發布消息稱:“痛心!數百萬斤攀枝花凱特芒果滯銷!”“600萬斤大芒果價格暴跌?!?月12日,當地市場監管局回應,芒果滯銷不實,已責令公眾號運營方“刪除上述悲情營銷內容,并對其進行政策講解、法律宣傳”。記者實地調查發現,多個村民均“沒有聽說”有芒果滯銷情況,芒果收購點一片繁忙。
近年來,從茶葉、大蒜到橙子、檸檬,再到如今的芒果,老大爺家“滯銷”的農產品層出不窮,有網友評價,一些電商打著獻愛心的名義,實際上為了獲取流量和關注,這樣的賣慘式帶貨視頻早就該整頓了。隨著我國網絡消費規模的不斷擴大,電子商務的觸角也延伸到了各個角落。借助網絡營銷特色農產品本身并無過錯,錯的是不該用虛假的營銷手段“套路”消費者。
靠賣慘、編劇情打造出來的“悲情營銷”,消耗的是網友的善良和愛心。只是,假的就是假的,時間久了,人們的愛心、同情心恐怕也會被透支。如果商家不誠信的行為越來越多,消費者將很難再相信賣家,最終損害的是網絡電商的誠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