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在其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和驚心動魄的事件。
搶救風云一號衛星
1991年2月15日,是中國老百姓喜氣洋洋的大年初一。但在這天,對于中國航天界來說,卻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件,一顆在太空中只工作了四個多月的風云一號氣象衛星,運行姿態突然失去控制,在天上不斷打滾,地面控制中心只能收到一片亂碼,致使國家多個衛星應用部門受到影響。上級要求該衛星研制單位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馬上派出一支精干的專家團隊,全力以赴完成搶救工作。
風云一號副總設計師徐福祥是當年衛星搶救組組長。在趕往西安的火車上,他無意間發現同車廂的一名小女孩玩著指南針。徐福祥靈光一閃,他想衛星上也有三根磁棒,如果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不就能轉化為挽救衛星的動力了嗎?當徐福祥匆匆趕到衛星測控中心,只見航天部領導、數位院士及諸多衛星專家已經集中在那里。在接下來的討論中,徐福祥首先拋出了利用星上三根磁棒產生的力矩,來達到扭轉衛星姿態失控的想法。在場領導和專家都肯定了這一另類的想法,認為可以嘗試。
在那難忘的日子里,徐福祥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推導公式,盡力找出衛星旋轉的運動規律,同時利用星上組合軟件實現對三根磁棒的通電。果然,通電后的磁棒對衛星快速消旋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控制住衛星的快速旋轉。
然而,當衛星消旋已經見效時,卻發現三根磁棒的相互作用失效,導致搶救工作中斷。徐福祥經過幾天苦苦思索,提出了采用重力場控制的辦法。通過多管齊下,衛星在沒有噴氣力矩的情況下,最終完成對地球的捕獲,恢復姿態,運行正常,下傳的圖像和數據均有效。
這次衛星大營救歷時75天。航天部在賀電中說“風云一號衛星搶救成功,是中國航天史上的奇跡,也是國際航天界的罕事。”
大水漫灌后的火箭排險
2004年初秋,太原基地。經過一系列測試和精心作業的長四乙遙七火箭已進入推進劑加注程序。據當時正在現場的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火箭總裝工胡子彪回憶:我們作為總裝保障人員,已將火箭的防雨裙拉了下來,準備配合基地方面進行燃料加注。那天早上6時剛過,不知為何,發射塔架上六層的消防噴淋設備突然發生故障,水龍頭被意外地打開,在猛烈噴射了十多分鐘后,才被手忙腳亂的基地指戰員止住。但長四乙火箭二子級以下的箭體及塔架平臺全部被“暴風驟雨”淋了個透。
面對險情,上海航天局領導和長四乙總設計師、總指揮李相榮進行商量后,毅然作出緊急排險決定,把損失降到最低。于是,一條條指令通過調度系統傳達下去。在基地的100多位發射隊員被緊急動員起來。大家立即從倉庫里領出備用的毛毯和毛巾,火速趕到發射塔架,細心擦拭箭體內外的水漬。發射營的官兵們也很快搬來了各自的被褥,很快擦干了塔架平臺上的積水。發射隊員們還使用電吹風,不斷對諸多插頭、插座和電纜接口等表面部位進行烘干,盡力降低短路的可能。
接著,各系統人員進艙仔細檢查。產品的受損情況很快被匯總起來,結果不容樂觀。根據前方要求,火箭總體單位805所電纜主管設計師帶著全套電纜圖,連夜從上海趕往基地協同作戰。塔架上,只見他們有條不紊地打開各個已連接好的插頭,一刻不停地吹送干燥熱風,加速吹除水漬。同時,利用天氣晴好的有利條件,打開相應的幾層塔架平臺,加快空氣對流。
就這樣一直忙到第三天下午,通過再一次測試,已經顯示出所有斷開的電纜絕緣合格。于是,試驗隊員重新連接上電纜,馬上按照事先整理的數據逐一做導通絕緣檢查。直到第二天凌晨1點,終于完成了上萬個點號的導通絕緣檢查。
檢驗搶險結果的時刻來到了。伴隨著基地指揮員有力的發射口令聲,經受過特殊洗禮的長征四號乙遙七火箭昂然托舉著實踐七號A、B兩顆衛星,在驚天動地的轟鳴聲中拔地而起,直刺蒼穹。當遙測信息傳來星箭成功分離的消息時,全體發射隊員和基地官兵相互擊掌,熱烈擁抱。
(摘自《百年潮》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