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軍接受更多西方武器,完成更多部隊編訓,足以發起戰略反攻之前,攻打這個地方可能是俄羅斯取勝的最后窗口。如果抓不住這個窗口,估計俄軍此后在烏克蘭只會越來越被動。
如果俄羅斯想盡快將烏克蘭拖入談判,取得決定性勝利,則下一步不應該繼續在頓巴斯發動攻勢,而是轉而攻擊烏克蘭北部重鎮哈爾科夫,這場戰斗或成為俄烏戰爭的決定之戰——這里才是烏克蘭今天的咽喉。作為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和古都,哈爾科夫的政治影響巨大。如果俄軍真的攻下它,比占領頓巴斯更能有效地將烏方逼到談判桌前。
俄羅斯近來在頓巴斯一帶的作戰中改進了作戰模式,采取齊頭并進、火力碾壓的方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烏軍在作戰地域預先設有堅固的工事,戰斗頑強,而且經常有戰術性反擊,這個勝利可稱代價高昂。在利西昌斯克戰役的最后時刻,烏軍沒有進行死打硬拼的巷戰,而是把部隊迅速撤到第二線工事,所以俄軍的勝利還沒有達到決定性的效果,雙方仍在頓巴斯前線對峙。隨著美國提供的海馬斯火箭炮系統的到達,以及俄軍放棄黑海重要據點蛇島,已經有人在討論烏克蘭的反攻問題了。但如果熟悉俄烏前線情況,就會明白由于裝備不足和人員訓練需要時間,烏克蘭現在談反攻為時尚早,俄羅斯無疑仍是目前戰場上占據主動權的一方。
由于各種原因,目前俄羅斯所需要的結果更趨近于速戰速決,而烏克蘭在西方的支持下,更有持久戰的趨向。隨著西方增援烏克蘭的武器逐漸到達,俄軍要長期保持在烏克蘭的進攻態勢并不容易,他們必須抓住目前這個短暫的進攻窗口給烏克蘭致命一擊,才有可能實現所謂“特別軍事行動”的戰役目的。這封喉一劍必須比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更能讓烏克蘭社會產生震蕩。
(摘自《環球時報》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