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很好玩的新聞。說是網上流行著一種特殊的服務,那就是給顧客的相貌打分,價格在一元至十幾元不等,分數多為十分制。
這項服務還挺受歡迎。有消費者表示,希望了解自己在別人眼中到底算不算美女/帥哥;也有人表示,一直對顏值不自信,更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這里頭的心理活動倒是很有意思——既希望知道自己的顏值到底多少分,又不希望自己真的得個低分。
別笑話他們,其實大多數人都有類似心態。我們都很想認識自己,但又很怕真的認識了自己。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弱點和缺陷,但當它們真的被赤裸裸地展現在自己面前,自己又挺難接受。
這讓人聯想起不久前在社交媒體上挺流行的MBTI人格測試,據說,還有一些企業把它當作招聘人才的標準。
曾經想把那套人格測試介紹給爸媽和師長,沒想到,話還沒說兩句,就直接換來了一句“no”。在他們眼里,這些玩意等同于“算命”,純屬封建迷信,就連聽我解釋的耐心都沒有。這倒也不奇怪,隨著年紀漸長、社會閱歷的增加,人們總是不自覺地認為,我還不知道我自己嗎?長輩們,對此更是無比自信。
不過,這種自信里大概也是有幾分“盲目”和脆弱的。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既然是個過程,那么我們就總是在持續接近結果,而不可能得到一個完全確定的結果。只不過,真要承認這一點好像還是有點難。要不然,我每次指出長輩們的問題時,為何總會換來一頓怒吼呢?
這么說起來,關于能不能認識自己的問題,答案可能是“悲觀”的。我們無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們不明白自己,我們搞不清楚自己。尼采就給人類下過一句永恒判詞是:“離每個人最遠的,就是他自己。”
(據澎湃新聞 湯逸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