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了“永遠年輕”的秘密,那就是當一只烏龜。
7月23日發表在《科學》周刊上的兩項研究報告披露,某些冷血動物幾乎不會衰老,這就對機體會隨時間不可避免的緩慢衰老的理論提出了挑戰。
其中一篇論文的主要作者、賓夕法尼亞州野生動物生態學家戴維·米勒及其同事收集了長期實地研究的數據,數據囊括了77個野生物種中的107個族群,包括海龜、蛇、鱷魚和烏龜。
他們都使用了“標記-重捕獲”法,即捕獲并標記一定數量的個體,然后追蹤數年,看是否能夠再次找到它們,從而估算出死亡率。
此外,他們還收集了一些數據,即這些動物在達到性成熟后會活多少年,并利用統計方法得出老化率以及壽命長短,即種群中95%個體的壽命。
美國東北伊利諾伊大學的生物學家、主要研究員貝絲·賴因克說:“我們發現了一些衰老不明顯的例子。”
盡管他們曾以為這是龜類才有的情況,科學家們也在冷血動物物種中發現了這一現象,包括青蛙、蟾蜍和鱷魚。
一直以來科學家都認為,由于外溫動物需要依賴外部溫度來調節體溫,因此它們的新陳代謝率更低——比內在產生熱量、新陳代謝更高的內溫動物衰老得更慢。
這種關系適用于哺乳類動物。例如,老鼠的新陳代謝速度遠遠高于人類,預期壽命也比人類要短得多。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新研究發現,新陳代謝速度并非此前所認為的主要因素。
米勒說:“雖然有些外溫動物比內溫動物壽命長,但也有一些冷血動物衰老更快、壽命更短。”
這項研究還提供了一些耐人尋味的線索,或可有助于今后的研究。例如,當研究團隊直接觀察一個物種的平均體溫而非新陳代謝速度時,他們發現溫度較高的爬行動物的衰老速度更快,而兩棲類動物的情況卻恰恰相反。
研究證明了一種理論:那些具有保護性生理特征(例如龜殼,或是某些青蛙和蠑螈所釋放的毒素)的動物,要比沒有這些特征的動物的壽命更長、衰老更慢。
科學家史蒂文·奧斯塔德和凱萊布·芬奇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如果某些物種真的擺脫了衰老,機理研究或許可以揭示其中奧秘,人類的健康和長壽或可因此受益。”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