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村
文題亮相
[文題亮相]
古詩詞中常常寄寓著詩人對社會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閱讀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三單元詩詞作品,深入理解,從中選擇一首詩詞,探究作品內涵,寫一篇讀后感,談談你所得到的啟示與感悟。
要求:自定立意,自擬標題,明確文體,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導引]
古詩詞中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蘊和獨特的藝術匠心,同學們在學習欣賞時應當重點關注,細加品味。關于如何寫好一篇古典詩詞的讀后感,同學們應注意以下三點:
1.了解詩人生平
所謂知人論世,知人,就是對詩人的生活經歷(含從政經歷等)、思想主張、創作風格等做較為完整的了解;論世,則是了解詩人生活的時代特點、詩人與時代的關聯、具體作品的創作動機等??赏ㄟ^查閱資料及通讀詩人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別的作品了解掌握。
2.理解分析作品
要對作品內容所寄寓的詩人的思想情感做準確細致的理解和把握。分析理解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結合作品的創作背景做由淺入深的分析討論。同時,分析理解要具體到每句詩,乃至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可借助比喻、擬人、雙關、用典等修辭手法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表現手法進行理解分析。
3.重視擬題構思
要擬定鮮明凝練的主標題,同時要以“讀《×××》有感”為副標題,以明確寫作方向。讀后感重點在寫“感”,即你在閱讀詩詞之后得到的人生感悟、啟發、體會等,因此,行文時可以有對全詩(詞)或部分詩(詞)句內容的評述,但必須注意要精當,絕不能以“評”代“感”。作文結構可參考一般議論文的結構模式,如“總—分—總”的結構等。
佳作展示一
無欲無求,本性長存
——讀《歸園田居(其一)》有感
◎張一鳴
榮華富貴,功利虛名,你視之如草芥;征召出仕,高爵厚祿,你置之于身后;陰暗官場,小人淫威,你唾之如泥土。你置身山水,享受著與世無爭的快樂。
你在《修籬種菊(其一)》開篇即坦言,沒有興致在官場世俗中度日,真心向往自由闊達的山野林丘。你將官場稱為“塵網”,后悔在其中虛度數十年。紅塵滾滾,世人難免受其沾染;功利誘惑,俗人甘愿為之役使。我在你的坦誠與感慨中讀出了“遵守本性并為之奮斗才是正道”“人不應被‘塵網所束縛”……
你把自己比喻為“羈鳥”“池魚”,無時無刻不在向往那寬廣的林地與池塘。舊時的思想給人們套上了枷鎖——男子就應入仕為官,治國齊家;女子就應無才為德,相夫教子。人們在某種程度上又何嘗不是那“池魚”?依照世俗的指引,沿著追求金錢、權力、名望的道路前進,殊不知,卻始終掙離不了那“籠”與“池”。時至今日,一部分人仍然難免迷茫,是何物束縛了人的本性,使一些人麻木冷漠而難覓快樂?
鄉村生活的簡單與悠閑是你向往的。以“守拙”為原則,開幾畝荒田,搭數間草屋,享受著“榆柳”帶來的陰涼,品嘗著“桃李”賜予的香甜。遠方的村莊與炊煙迷蒙一片,不時傳來雞鳴狗吠。庭院靜謐無聲,再無喧鬧瑣事。這樣的生活的確勝過那勾心斗角的仕途生活。
當然,換一個角度來看,你的一味“出世”未必完全正確,但細細思量,我更加不能理解有些人為何會在追尋夢想中迷失方向,或違背原則以求升遷,或煞費苦心逐名求利。他們不斷被欲望支配,甚至淪為被套上枷鎖的奴隸。
本性易被世俗所縛,所以你選擇了歸隱山野。你與世俗無緣,無論是選擇出仕為官還是選擇于市井生活,都徒勞而返。但你捍衛了不為五斗米向小人折腰的尊嚴,找回了暢游山野無憂無慮的本性。你不慕名利,為了追尋本心,自然掙脫了所有束縛,獲得了心靈的自由。
而今,我們對這種“無欲無求”有了新的解讀,即不為燈紅酒綠吸引,不被膨脹欲望驅使。
愿我們能牢記先生詩作,秉持本性,坦坦蕩蕩向前走。
【山東北鎮中學高一(14)班】
◆點評
作文以第二人稱行文,字里行間流露對陶淵明的贊賞。開頭以排比句的形式對詩人的品性做出評價,總體上談自己的感受,然后通過對作品詩句的評述,談自己的體會與感悟。本文最大的亮點是感悟與評述融為一體,評述簡明扼要,不拖泥帶水;感悟能較好地結合生活與社會實際,有一定的深度。
佳作展示二
千古英雄的嘆歌
——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有感
◎趙珈萱
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滿腔熱血,率兩千騎兵,大破金軍,擒拿叛賊,風光無限;他血氣方剛,征戰沙場,卻因“歸正人”(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的身份,只得“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枉自嗟嘆。
他就是辛棄疾。一生雖有壯志,卻始終未酬,一身抱負無處施展,滿腔愁緒千古難銷。而這報國無門之愁苦在這首詞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詞以懷古起頭,以孫仲謀與“寄奴”劉裕早早實現抱負、年少有為的例子,表達了“他們是幸運的”?!敖鸶觇F馬,氣吞萬里如虎”,表現了作者對英雄的敬佩和贊嘆;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受到作者對自身境遇的哀嘆與心酸。辛公人雖老矣,但未老的熱血肝膽仍令人敬佩。如今,我們承擔中華民族復興大任之青年,更應繼承其赤膽忠心與宏偉氣魄,努力提升才干本領,不被功利蒙蔽雙眼,做一汩清澈的泉水,匯集在民族復興的大江大河之中。
詞之下闋,作者對當政者忠言警告。上接霍去病之“封狼居胥”,下連劉義隆之“倉皇北顧”,委婉勸諫統治者應認真準備、沉著應對接下來的戰爭,切莫學“元嘉草草”,落荒而逃。辛棄疾雖不被重用,仍頻頻向朝廷獻計出策,對國家之忠與渴望報國之志可見一斑。中華民族之精神正是因為有了像辛棄疾這樣的愛國志士才得以綿延不斷,賡續千年。辛公以行動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應保持一顆虔誠的愛國之心,全心全意為國家效力。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的辛棄疾何嘗不是豪情萬丈、奮戰沙場的熱血青年呢?而社會腐敗早已麻痹了多數人的思想,無奈之下,辛公只得哀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終成絕唱,這飽含悲壯與蒼涼的哀歌,承載著英雄割舍不掉的愛國之情,被明代楊慎評為“辛詞第一”。
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我們感受到了英雄辛公的拳拳愛國之心,也體察到了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垂垂老去的悲憤與不甘。與辛棄疾相比,生于當下的青年一代是何其幸運?我們生活在新時代,滿載國家與社會的期望。我時常想,若辛棄疾等一干如此有才華與抱負的青年出生在今日之中國,不必蒙受時代之屈,那將會創造怎樣的奇跡!
千古英雄已離去,救國壯志猶可嘆。品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讓我們體悟雄渾氣魄,懷揣偉大志向,以百折不屈的虔誠之心,向辛公致敬!
【山東北鎮中學高一(14)班】
◆點評
全文圍繞辛棄疾的愛國之心與報國之志談感受,起筆介紹辛棄疾的生平與遭際,接著依次通過評述上闋、下闋中的重點詞句談感受與啟示,文筆細膩,感悟深刻。本文最大的優點是,小作者在談感悟時,立足于詞人所處的時代與當今時代的對比,在對辛棄疾的“嘆”中表達了青年一代應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