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堉斌 陳鋒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化理論和實踐的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發展思想,其中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發展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引領發展實踐。立足新發展階段,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立場,實現高質量發展,而貫徹新發展理念可以為把握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行動指南。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33-0001-03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不能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必須實現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高質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1]這一論述明確了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我國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高質量發展回應了發展面臨的時代問題,深刻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切實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高質量發展回應了發展面臨的時代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站在新的起點,立足新發展階段,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原來追求數量和規模的基礎上,現在重要的是解決經濟發展質量問題,解決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問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經濟是基礎,首先要實現經濟現代化,而經濟的現代化要求必須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客觀上要求是高質量的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保持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我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許多指標位居世界前列。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最突出的問題是發展質量不高。我國經濟體系已經基本建立,但現代化程度不高,產能過剩、生態環境破壞、生產力要素成本上升等問題,使得片面依賴資源、投資、勞動力要素推動經濟發展的做法無法延續。這些問題如果不及時化解,可能發生系統性風險,最終阻礙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因此,發展模式將從過去40多年強調速度和規模,轉向未來更加強調質量和效益。
高質量發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社會主要矛盾不僅決定我國現階段的根本任務,而且也是認清我國發展所處歷史方位的基本依據。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原先概括的社會主要矛盾的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平衡是指各區域各方面發展程度不一致;發展不充分主要是指一些地方一些領域還有發展不足的問題,制約了全國發展水平的提升,意味著發展的任務仍然很重。因此,應通過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遵循經濟規律發展的必然要求。生產力發展是有繼承性和階段性的,當數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后,必須轉向質量的提升。當經濟體系基本建立后,必須使這種經濟體系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也就是實現現代化。我們要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也必須遵循這一規律。
二、領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內涵
發展理念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它直接關系到我國發展的成效。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這二者是有機統一的。
(一)高質量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
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是最具活力的生產要素。我們的發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要靠發展。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如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經過努力,2021年年末全國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10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13億人,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現行標準下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等等。這一組組數字,生動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進入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發展。著眼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推動共同富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總量超過100萬億元,綜合國力快速增長。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 12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8.1%,快于人均GDP增速。但是,收入分配不公、公共服務不均等、城鄉差別過大等問題,制約著現代化進程,這就要求必須把共同富裕放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上,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
(二)高質量發展是創新驅動的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發展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體悟,是國際競爭的大勢所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大數據、云計算、3D打印、工業革命4.0戰略、“再工業化”戰略層出不窮,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不斷顯現,例如,在戰略高技術領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級計算機、北斗導航等,中國也實現了重大突破。但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受制于人,“卡脖子”問題還比較突出,科技投入強度偏低,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有待提升,創新人才培養和儲備亟須加強等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競爭,如果發展動力不可能實現轉換,必然會在競爭中處于下風,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要像當年攻克“兩彈一星”一樣,攻克“卡脖子”的核心技術,推動我國經濟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推動我國科技實力邁向質的飛躍。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激活創新的社會機制,以創新驅動重塑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三)高質量發展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綠色,講的是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綠色發展是要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使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相當突出,表現為生態系統退化、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十分嚴峻,人民群眾對這些問題反映強烈,亟須解決。因此,必須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一,必須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綠色發展,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第二,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堅持綠色發展,構筑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為社會發展奠定良好的自然基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莊嚴承諾,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
(四)高質量發展是協調發展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下好“十四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是要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物質基礎雄厚,發展韌性強勁,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但是,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協調發展在各領域都存在一些明顯短板,不協調首先因為國情發展不平衡的“天然基因”。下好“十四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用好唯物辯證法,依據辯證法辦事,正確處理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等重大關系,是我國發展制勝的重要法寶。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情況下,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追求經濟增長速度和規模,在短缺經濟條件下主要解決吃飯的問題,對經濟發展質量和結構關注不多。但跑過一定路程后,經濟各項指標是上去了,但是出現了區域經濟結構、城鄉二元結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問題,一系列社會矛盾會不斷加深。我國物質硬實力的增長令人欣慰,但文化軟實力是一條短腿。為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各方面關系問題,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我們強調的協調發展并不是追求絕對的平均分布,不是搞平均主義,因為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協調發展要符合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承認客觀差異,不能搞“一刀切”。強調協調發展更為重要的是發展機會公平,更加注重資源配置均衡。
三、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要求
我們追求的發展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過去片面追求GDP等經濟總量指標的高增長不是我們追求的發展,是創新第一動力的發展,是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相互聯系的大市場,是綠色的發展,是協調的發展。對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改革開放。
(一)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發展格局是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是我國經濟發展模式變革的內在要求。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融入到國際大循環,形成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啟動擴大內需戰略,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但是,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日益增多,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再加上有的國家大搞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趨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發揮我們超大市場規模優勢,依托國內巨大的市場優勢,我國14億多的世界最大人口規模優勢,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釋放內需潛力,化解外部沖擊帶來的影響,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我們面臨的突出矛盾是國民經濟和產業循環不暢。暢通國內大循環關鍵是打好核心技術攻堅戰,推進創新攻關的新體制機制。穩定產業鏈布局,把產業鏈和供應鏈有機統一起來,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更為暢通。
(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近年來,困擾我國經濟運行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是產能過剩。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企業利潤減少,但是生產經營成本在不斷上升,生產者信心不足,導致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同時一些核心技術、高端產品還依賴進口等等。事實證明,供給產品的質量跟不上需求的變化。因此,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也就是普遍的供給過剩與有效供給不足同時存在,導致消費能力嚴重外流,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因此,為了保持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化解我國經濟發展的困難,培育增長新動力。推進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原因在于,就是要降低能耗,降低成本,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發展質量,就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等發展理念;繼續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采取改革的方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去產能,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
(三)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公有制經濟是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重要保證。非公有制經濟在增加就業、穩定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此,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控制力、抗風險能力;并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健康發展,依法保護產權,弘揚企業家精神。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促進二者的有機結合。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強化市場監管和反壟斷規制,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維護市場秩序。
百年黨史帶來的啟示是,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領導,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解決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建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1:38-39.
[責任編輯 文 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