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高中文言文的學習一直是學生頭疼的存在,除了時代的隔閡、語言表達的差異外,課堂上老師陳舊的授課模式也是導致學生不愛學的重要原因。回顧我的課堂,大量的煩瑣的文言字詞訓練和短暫的片段的文本分析讓最能訓練學生思維的環節變得無足輕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毫無興趣,文言文教學變成了一場老師對學生的單向“奔赴”,實在苦不堪言。
為了破解文言文教學這種困境,我嘗試對文言文教學進行些許改變。分析我自己的教學,為什么總喜歡花大量的時間講解文言文字詞,除了“惰性”之外,還源于對學生的不放心,怕他們遺漏了知識點。但是當下,參考書、網絡資源數不勝數,高中生又有文言文基礎,想要解決課內文言字詞并不是一件難事。基于此,我開始調整教學思路,首先,將預習前置,掃清字詞“攔路虎”。在文言文新授課前教師就把需要背誦落實的字詞句發給學生,這其中既有復習回顧的知識,也有與本節課相關的知識,給予學生明確的方向。接著讓全班同學形成互幫互助小組,掃清字詞障礙。預習環節結束后,由課代表統一將不理解的知識整理匯總,課上師生共同討論。前置性預習改變了很多學生課上機械記憶、不動腦筋的壞習慣,而且給文言文文本講解騰出了更多的時間,課堂也變得活躍起來。而且因為互幫互助小組的存在,給了很多基礎較好的同學展示的機會,學習文言文便有了成就感;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也樂于聽其他同學講解,學習的內驅力也無形中被激發出來。
第二,創新創設教學情境,讓主動探索成為常態。面對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僅僅依靠課堂的講授,很難讓學生真正走入典籍,融入傳統文化,所以創新創設教學情境是引導學生更好學習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實踐操作中,我主要采用兩種形式創設教學情境。一是課堂上老師設置情境,學生思考完成。比如《登泰山記》一文,我給學生設計的情境是如果你是一名導游,按照作者登山的游蹤設計出泰山講解詞。再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我給學生設計的情境是揣摩學生心理,分角色朗讀四子志向。教師設計情境的優勢是活化課堂形式,讓學生有新鮮感和沉浸感,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二是課堂上或課后由學生自主設計形式,完成對文本的演繹。比如有的學生會以話劇的形式重新演繹經典《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等;而有的同學則會以《百家講壇》的形式講述歷史人物和事跡。這時的老師應當只是一名觀眾,我們只需要為學生的創意喝彩,為學生的勇氣加油。
第三,成立學生講師團,讓學習成為“雙向奔赴”。作為教師要時刻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求學才能創造“奇跡”。為了調動更多同學的積極性,我沒有固定講師團的人數和人員,而是分成了“文言文講師團”“作文講師團”“詩歌鑒賞講師團”等,讓不同學生發揮特長,互相促進。
“學生講師團”的成立最根本的是教師要轉變自己是知識的權威的觀念,而真正地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再加上教師和學生信息的不對等,學生習慣了聽命于老師,而缺少批判性思維。剛開始的時候,操作其實并不順利,讓講師團“小老師”講解文言文,學生的內向讓講解聲音如蚊蠅;遇到講解錯誤時,其他學生并不會指出;還有幾次,聽著“小老師”的講解,我總會忍不住打斷他們……
但是,學生都是聰明而好學的,經過一段時間磨礪,總算初見成效,課堂氣氛變得民主、自由而平等,“教學相長”不再是空話,文言文學習開始了學生與我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