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更高。這都源于父親在教育中對孩子大腦發育起到的良性刺激作用。父親需在人際關系、品格力量、價值導向等方面做孩子的榜樣,為孩子的身心發展及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
父母分工合作才能創造最和諧的家庭教育。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效能要達到最大化,需要母親的配合與支持,才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而長遠的影響。
父母雙方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是相互影響的,父親投入孩子教養的過程不僅會受到自身認知觀念的影響,還會受到母親態度的影響。研究發現,父親越能感受到妻子對自己在孩子教育參與上的認可,其教育投入的勝任感和效能感也越強;反之,得不到妻子認可的父親則會產生較低的勝任感與效能感。
為提高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意愿及水平,提倡母親在父親教育孩子時,要多接納與配合。首先,母親應肯定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與父親協商,合理安排孩子的教育事宜。其次,母親應盡量對父親的教育行為采取尊重與支持的態度,減少批評和挑剔,多以鼓勵方式提高父親參與孩子教育的積極性。
(摘自《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