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徜徉
入乎其內
人物通訊是以寫典型事件來傳達人物精神的通訊。我們閱讀人物通訊,有時會生發感慨,有時會倍感溫馨,有時會受到鼓舞……這源于作者精要地敘述事件,深情地介紹人物。可以說,人物通訊是“真實”的小說,是“靚麗”的傳記。閱讀時,我們要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一、抓典型事件,看表現張力。
寫人離不開寫事,人物只有通過典型事件才能體現價值、展示風采、彰顯精神,典型事件是指那些最有代表性,能有力刻畫人物,能集中表現主題的事件。
1.能以小見大。
所謂以小見大,就是小事件中蘊含大主題。也許是一個舉動,卻包含著思想性格;也許是一種現象,卻折射出社會風貌;也許是一件小事,卻反映出時代特征;也許是一人所為,卻彰顯了民族精神。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他曾經夢見水稻長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掃帚那么大。”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雖是一件小事,卻蘊含著袁隆平的遠大夢想。
2.含精巧細節。
雖然是細小的環節,卻有著很強的表現力,典型事件中的精巧細節能具體生動地展現人物的形象。如《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中,張秉貴在柜臺里“三步并作兩步走,一點兒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時連上樓還要扶著墻”,兩個細節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張秉貴忘我的敬業精神。
3.有矛盾沖突。
有些事件,或處于人物和自然的矛盾中,或處于人物與社會的矛盾中,或處于人物自身的矛盾中。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有巨大的認知反差,人物的精神品質就能更充分地展現出來。如《“探界者”鐘揚》中,鐘揚放棄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副所長職務,選擇去上海當一名高校教師。這是令許多人無法理解的舉動。鐘揚為什么這樣做?引人深思,讓讀者對鐘揚的精神理解更深刻。
二、析言行舉止,感人物精神。
傳達人物精神是典型事件的使命,典型事件會涉及人物的衣著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情感態度,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這些言行舉止來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質。典型事件與精神品質主要有三種對應方式。
1.一個典型事件,一種精神品質。
這樣的事件相對獨立完整,前因后果清楚,主要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質。如《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中,張秉貴在女兒重病期間,仍堅持微笑服務,一個“微笑”的神態,就寫出了張秉貴忘我的敬業精神。
2.一個典型事件,多種精神品質。
這樣的事件較為博大豐富,涉及對象多,情節稍復雜。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一家有影響的報紙在頭版刊登了一篇貶斥雜交稻的文章”,袁隆平寫信給《人民日報》進行反駁,從行為上表現了他捍衛真理的決心;他用平和的語氣寫信,從態度上展現出他和藹寬容的品格;用無可辯駁的事實來反駁,從行動上體現出他實事求是的態度。一個典型的反駁事件,寫出了袁隆平的多種精神品質。
3.多個典型事件,一種精神品質。
這樣的事件針對性強,一個事件就是一個側面,多個事件就是多個側面。從不同角度來表現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立體。如《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中三次寫張秉貴接待顧客。第一次接待帶著孩子的女顧客,體現張秉貴的體貼入微;第二次接待趕火車的顧客,體現張秉貴的熱情主動;第三次接待情緒不好的顧客,體現張秉貴的耐心包容。這三個事件共同寫出了張秉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一個典型事件,就是一個置于紙上的磁場;一個先進人物,就是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典型事件貴在精選,人物精神妙在傳達。選擇好典型事件,讓人細細品味;傳達好人物精神,讓人深受感染。我們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就拿到了打開了閱讀人物通訊大門的鑰匙。
出乎其外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閃耀在手術刀上的道德光芒
◎武天敏
北京軍區總醫院9層8號病房,躺著一位憔悴的老人。
73歲的原外一科主任華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
驚雷滾滾,淚飛頓作傾盆雨,人們的心碎了——
他手術那天,醫院野戰醫療隊正在郊外演習。整整一上午,許多人拿著手機,焦急地等待著病理報告,山谷中一片肅靜。
癌癥患者劉菊榮老人,擠了一個多小時的公共汽車,來看望華益慰。她說,就是爬,也要再看給我做手術的華醫生一眼。
老紅軍羅文書來到病床邊,華益慰睡著了。老人搬來一把椅子,老淚縱橫地守候著他。
病房門前,從天南海北趕來探望的人們絡繹不絕地送來鮮花。百合花、馬蹄蓮、沾著鄉間泥土的野花……成片地盛開,成片地凋謝。
一名普通軍醫的病情,為何讓那么多人如此牽腸掛肚?
從醫56年來,華益慰用一把尋常的手術刀,劃出一條璀璨的人生軌跡。
一名人民軍醫的道德光芒,在刀鋒上熠熠閃耀!
“貪財圖利,乘人之危,
根本不配當醫生”
冉桂芳的丈夫張秋海,給記者講述了一個關于“紅包”的故事:“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腸癌,華主任給她做的手術。我打心眼里感謝他,就包了1000元錢送給他。華主任不要,我撂下紅包就跑了。后來,華主任好幾次找我退那個紅包,我還是老辦法,拔腿就跑。”
“后來,我們搬家了。我尋思,這回華主任可找不到我了。萬萬想不到,不久前,華主任的老伴張燕容找到我家,把一個存折交給我。打開存折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錢。戶主,是我的名字。”
“張燕容說,當時你把錢撂下就走了。總也退不掉,老華就把這個錢以你的名義存起來。現在老華不行了,這個存折成了他的一個心病,他囑咐我一定要找到你,親手把存折交給你。”
“貪財圖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當醫生。”這是華益慰常說的一句話。他一輩子不收一個紅包,用一生不渝的執著,堅守著道德操守的高地。
“不光要救病人一條命,
也要幫病人一家人”
正是麥收時節。一位樸實的農民聽說華主任快不行了,說:“我要去看他,麥子不收了!”
那年,他只帶了3000元錢來北京手術。可是,一個腸吻合器就要四五千元。華益慰說:“算了,我用手來縫。”
手術那天,年逾古稀的華益慰趴在無影燈下,多干了半個小時,縫合的刀口光滑又平整,一點不比用吻合器差。
最后一算賬,還剩180元,這位農民樂滋滋地說:“回家的路費有了!”
他哪里知道,一個復雜的腸道手術,吻合器少則用一個,多則要用三四個。盡管使用吻合器可以節省手術時間,但為了給經濟困難的患者省錢,華益慰常常不用一個吻合器,完全靠手工縫合。這樣,他就要在手術臺上多站一兩個小時。
后來,這位農民來醫院復查,和護士一聊天,才知道自己為啥花錢這么少……
從醫56年,華益慰常常見到一些貧困的外地患者,把一張張皺巴巴的人民幣數了又數。他常說:“這些病人貧病交加,不是萬般無奈不會到北京來住院求醫。我們將心比心,為他們精打細算,不光是救患者的一條命,也是幫他們一家人!”
“高超的醫術能治病,
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華益慰的微笑是一個“品牌”,他的同事們稱之為“華氏微笑”。在病人床邊,經典的“華氏微笑”常常伴著華益慰一生重復無數遍的囑咐:“明天我們就要給您手術了,放心,別緊張。手術后傷口有點疼,別怕疼,有痰咳出來,多翻身……”
微笑的背后,是一種職業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顆慈愛的心靈。他常說:“高超的醫術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每次查房,他第一個動作是把門輕輕關上。每次給患者檢查,他總是先把聽診器在掌心捂熱,再接觸病人。冬天,他先把雙手搓熱,再給患者觸診。給病人體檢,不該暴露的地方,他一定給病人遮蓋著……
看似無意卻有情。一名人民軍醫,用畢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職業道德,為56年的行醫生涯,畫了一個光彩的句號!
(選自《解放軍報》2006年7月13日,有刪改)
1.文中主要從哪些方面表現華益慰的高尚品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篇通訊開頭部分的內容安排有什么特別之處,說說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