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蓮

主題闡釋
道德修養是指個人為實現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意識和行為方面進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鍛造,以及由此達到的道德境界。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需要大力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動形成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
人物傳奇
王蘭花:“五心”服務,無私奉獻
2005年,退休后的王蘭花與6名離退休干部和愛心人士一起,成立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首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社區志愿者服務小組——“王蘭花熱心小組”,2016年,熱心小組正式注冊為“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
十幾年來,王蘭花帶領熱心小組以“靠近我、溫暖你”為宗旨,本著“弘揚雷鋒精神、服務奉獻社會”的態度,開展接待群眾熱心、調查了解細心、教育疏導誠心、調解糾紛耐心、處理問題公心的“五心服務”,長期堅持為社區居民做好事;涉及關愛青少年成長、幫困扶貧、擁軍優屬、法治宣傳、調解民事糾紛、助老助殘等多種民生領域,幫扶群眾達萬人,參加各類公益活動9000多次。王蘭花用行動得到了居民的擁護、社會的公認,先后被授予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全國“優秀志愿者獎”等榮譽稱號。2021年,她被授予“七一勛章”。
解讀
王蘭花是新時代的“活雷鋒”。她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志愿服務,熱心解決社區居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成為人們心中社區工作者踐行為民服務的標桿、志愿者弘揚奉獻精神的模范、子女們傳承家風的好榜樣。
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王蘭花的一言一行影響、帶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隊伍,規模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6.5萬余人。清雜物、拾垃圾……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王蘭花熱心小組志愿者的身影。
劉貴今:矢志奉獻的“外交老兵”
77歲的劉貴今是個“專一”的人,他把近40年的光陰全部投入了一項事業——對非外交。在他看來,外交是一份光榮而艱巨的工作,一定要有廣博的知識、嚴明的紀律和一顆為國奉獻的赤子之心。劉貴今常駐非洲國家,是首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特別代表。他積極推動建立中非合作論壇機制,在傳承中非友誼、深化中非合作中有擔當、敢作為,堅定捍衛了我國在非洲的合法利益和國際形象。
為了表彰劉貴今為促進中非關系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和無私奉獻精神,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向他頒授勛章。
解讀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劉貴今不忘中國共產黨“為人類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的莊嚴承諾,深知和平的珍貴、發展的價值,并高度自覺地把“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視為自己的神圣使命。雖已近耄耋之年,他仍然心系中非外交,不忘肩上重任,用一生的積累向年輕一代講述非洲故事,讓世界看到中國身影,聽到中國聲音,竭盡自身力量增進中非相互了解和理解,讓中非友誼薪火相傳。劉貴今的外交智慧和外交熱情,展現了中國外交“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崇高境界。
衛興華:守護真理的人民教育家
衛興華被同行和媒體稱為“經濟理論的清道夫”,一生致力于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致力于澄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被誤解或錯解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有關問題。
他始終堅持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治學學風,他的觀點既有思辨性又有批判性,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為推動社會進步和變革作出了卓越貢獻。
解讀
“愿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之樹根深葉茂,祝人民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是衛興華的心愿。衛興華說:“我有個信仰,就是為新中國而奮斗,為老百姓富裕、安康、和諧生活而奮斗。炭火燒完了,變成灰了,木炭還有點余熱。我還在繼續燃燒著呢,我燃燒得還很旺。”他是名副其實的“真理的守護者”。在攀登學術高峰的同時,他始終孜孜以求,悉心授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經濟學人才。
黃文秀:用美好青春詮釋初心使命
2016年,黃文秀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她放棄了城市工作,毅然回到家鄉廣西百色市,主動申請到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樂業縣,擔任百坭村第一書記。她遍訪百坭村195戶貧困戶,畫出“貧困戶分布圖”,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她勇敢挑起全村脫貧重任,跑項目、找資金、請專家,組織村民大力發展杉木、砂糖橘等特色產業,帶動全村實現整體脫貧。
2019年6月,黃文秀在突發山洪中因公殉職,年僅30歲。她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解讀
黃文秀把生命奉獻給脫貧攻堅事業,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她時刻牢記黨的囑托,賡續傳承紅色基因,立下“脫貧攻堅任務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鏗鏘誓言。她是來自人民、植根人民、立足本職、默默奉獻的平凡英雄。她的事跡可學可做,她的精神可追可及。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么?黃文秀作出了精彩的回答:同人民一起實現夢想,青春才能無悔,青春才能靚麗。生命短暫,她卻用青春綻放出絢麗的芳華,書寫了無愧于時代的華彩篇章!
李玉坤:心懷大愛的拾荒者
李玉坤是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員工。每天早上6點,在結束工作回家的路上,她都會變身“拾荒者”,把沿路的垃圾和廢品撿起來帶回家,放進堆滿廢品的雜物間。盡管生活拮據,她仍堅持用微薄的工資和拾荒積攢的辛苦錢資助貧困學生。
寒暑更迭,李玉坤拾荒用的三輪車已在愛心助學路上行駛了22年。20多年來,她累計資助100多名貧困學生,資助金額達40余萬元,80多人在她的資助下完成學業。
解讀
泰戈爾說,“謝謝火焰給你光明,但是不要忘了那執燈的人,他是堅忍地站在黑暗當中呢。”李玉坤就是一位黑暗中的執燈人。她是一名薪水微薄的環衛工人,更是一位傾心關愛他人的黨員。20多年來,她把資助貧困學生當成一項事業來做,她的大愛精神猶如燈火,照亮了黑暗。
名人名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范仲淹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生命的多少用時間計算,生命的價值用貢獻計算。
——〔匈牙利〕裴多菲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
——〔蘇聯〕奧斯特洛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