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永平
應考錦囊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中論述類文本閱讀部分“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一考點屬于“分析綜合”的最后一條要求,能力層級屬于C級。
“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作者對其論述的具體事物或談論的某個問題的主觀傾向,而不是閱讀者自己的觀點態度。考生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時,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訴我們什么,從中明白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啟發,這樣就可以推知作者的觀點態度。在具體分析概括時,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抓住“顯性因素”進行概括
文章的標題、開頭或結尾,文中的點睛之處,修辭手法和表現手法使用較多之處等,都屬于文中的“顯性因素”。抓住這些因素,通過辨析詞語、句子,劃分段落層次等,我們就可以把握住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而那些通過中心句、結論句直截了當地表達出來的觀點態度,考生將其直接提取出來即可。
2.聯系作者的寫作背景、動機、目的進行分析概括
這些內容一般可通過分析題目、注釋、題干以及字里行間的暗示性語句來獲得。對于作者的觀點態度在文中有所顯現、蘊含在對內容的理解中的,我們要通過辨別比較,進行正確的判斷。
3.綜合分析,比較鑒別
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往往分散在多處,需要我們認真辨別、篩選后才能掌握。尤其是對于作者的觀點態度在文中比較含蓄、沒有明顯表現出來的,要透過表面,深入體悟,作出準確的概括。
考題連線
(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題。
《中國金銀器》是第一部中國古代金銀器通史,囊括了器皿與首飾,著眼于造型與紋飾,究心于美術與工藝、審美與生活的關系。
本書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銀器的科學技術發展史,而在與社會生活史密切相關的造型、紋飾、風格的演變史,也可以說,它不是窮盡式的歷史資料匯編,也不是用考古學的方法對器物分型、分式以劃分時代,而是以目驗實物為前提,從名物學入手,通過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來展示工藝美術史與社會生活史中的金銀器。
中國古代金銀器研究,是伴隨現代考古學而生的一門新興學問。傳世文獻展示的金銀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現出來的金銀器史,是不一樣的。前者顯示了數量頗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數目,但提供具體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發現的實物,就名目和數量而言,雖只是載籍的冰山一角,卻是以形象示人;對于工藝美術要討論的核心問題,即造型與紋飾,它提供了最為直觀的實例。
金銀器兼具富與麗的雙重品質。首先它是財富,其次它是一種藝術形態,然而通過銷熔的辦法又可使之反復改變樣態以跟從時代風尚。相對于可入鑒藏的書畫、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銀器可謂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傳播時代風尚。與其他門類相比,金銀器皿和首飾的制作工藝都算不得復雜,這里便格外顯示出設計的重要。
從造型設計的角度來看,工藝美術是共性多、個性少、最為貼近生活的藝術。無論哪朝哪代,祈福與怡情都是紋樣設計的兩大主旨,當然,不同時代表現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選擇與創造的藝術形象不同,這也正是工藝美術史所要展示的一個主要內容。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貼近設計者和制作者裝飾用心的感知,展示沒有文字或鮮有文字卻只是以成品來顯示的設計史脈絡,而不是貼著歷史編年來勾畫發展的線索。小說家說:“語言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我們最基礎、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語言也是一種建筑材料,許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語言一磚一瓦地搭建起來的。”歷史學家則說:“我始終強調運用最基本的‘語文學的學術方法,對傳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個文本作盡可能全面和深入的歷史化和語境化處理,進而對它們作出最準確的理解和解讀。”這兩段話同樣可以移用于作為藝術語匯的造型與紋飾。本書即是建立在對藝術語匯發生與演變的觀察和分析之上。在這里呈現的是兩類語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紋飾表達自身的藝術語言;一是文,即人對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對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載的意義的理解。
金銀器工藝的發展演進,關鍵在于品類的豐富以及與時代風尚緊密相關的造型和紋飾的設計之妙,技術的進步并非主導。紋樣設計首先取決于工匠的慧心,付諸熟練掌握傳統技術的巧手,乃其第二義。紋樣設計所涉及的圖式演變,也包括兩項主要內容:一是金銀器本身設計與制作具有連續性的工藝傳統,一是設計者和制作者共處的風俗與共享的文學所形成的文化生態。因此可以說,中國金銀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會風俗史。
〔摘自揚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難”(中國金銀器)導言》〕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金銀器》一書將各種金銀器實物還原到其設計和制作的時代中來展開研究。
B.與其他藝術品相比,金銀器因其“俗”,且經反復銷熔,所以傳世實物的數量偏少。
C.古代金銀礦石分布狀況和冶煉技術的發展不在《中國金銀器》一書研究視野中。
D.古代文學作品涉及金銀器相關描述,是中國金銀器造型和紋飾研究的重要參考。
【試題分析】
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項,“因……所以……”強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過銷熔的辦法又可使之反復改變樣態以跟從時代風尚。相對于可入鑒藏的書畫、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銀器可謂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傳播時代風尚”,只是談到金銀器的“俗”和通過銷熔的辦法反復改變樣態以傳播時代風尚,并未說到這兩個原因影響了它的傳世實物數量。
【參考答案】B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闡發,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其生命力,讓中華文明同各國人民創造的多彩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精神指引。要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
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決好民族性問題,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
(摘自習近平《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1.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觀點的一項是(? )
A.韓愈《答劉正夫書》:“或問為文宜何師?必謹對曰:宜師古圣賢人。”
B.晚清洋務派人物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C.魯迅《文化偏至論》:“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
D.季羨林認為:“東西方文化的相互關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現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請結合材料對這一現象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