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燕玲
書中說:施教要比受教更能學到東西。想象一下,我們讀了這一本書,如果要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主要觀點或整理出讀書筆記,或被邀請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如此一來,我們一定比僅僅讀完而沒有輸出的方式 理解的更深一層。
可見,學校和《翻轉式學習》都想告訴我們:重在學,而非教。學完后還要多分享,因分享的責任不得不用心學。那么說到學,是要我學,還是我要學,這又涉及到了內驅力問題。學習想要維持長期動力,灌輸和引導都是糟糕的工具,我們可以看到:有學習動力的孩子們可以無師自通,當方法沒有,他們可以創造方法,特別是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當下。所以如何更好的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和探究,也許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話題。
就我們英語學科而言,語言的特殊性其實本身已經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學習的不竭動力,但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我自己帶的班而言,低段的孩子學習英語興趣明顯更高,并且更愿意表達,一般上課時,他們大膽舉手發言,樂于分享。其實在我們的成長環境中,文化很多時候是以口頭傳承而非讀寫為主導方式代代相傳的。所以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科,會說是關鍵,然而令我苦惱的是越到高段,孩子們越不愿意說,像極了我們長大的模樣,很多話都喜歡放在心里。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很多學生不愿意說,是因為怕犯錯。記得《翻轉式學習》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印象深刻: 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通過識別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方法,從錯誤中獲得經驗以完成學習。就如我們學習一個新單詞或句型時,孩子們的發音需要通過不斷地糾正練習,以完成新學習。然而在孩子們眼里,特別是那些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尊心愈發強烈的高段孩子心中,認為:犯錯誤就會挨批,像是永遠洗刷不掉一樣,因此,大家學會了避免犯錯誤。但是,錯誤分兩類,做而出錯和避而不做。而補救一個錯過的機會要比改正已經做過的事情難得多。所以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嘗試。就像在這里嘗試分享一樣,我們不是來施教的,我們是來一起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