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卿
顧名思義,“修”的意思是修飾,“辭”的意思是言辭?!靶揶o”就是利用各種手法對語言進行修飾潤色,使語言達到優美、生動、形象、有情、有趣、有味的境界??梢赃@么說,修辭就是語言的“化妝師”。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比擬、夸張等。
一、比喻
《春》中,作者用“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句描繪春花的絢麗多彩。如果不用比喻修辭手法,而是把這句話變成“有紅色,粉色,白色”,表達就不精準了。拿“紅色”來說,到底是朱紅、玫紅、酒紅還是別的什么紅,讀者無法確切地知道;而且也不能帶給讀者美的感受,這樣的語言沒滋沒味。反之,用比喻修辭來修飾語言,不僅能精準地描繪出花的顏色,而且能夠使讀者自然而然地聯想到火的熱烈,霞的艷麗,雪的潔白,這樣,一幅熱鬧蓬勃的春花圖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了。
通過比較這兩個句子,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比喻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使語言生動形象,便于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使文字更具畫面感,情味兒更濃。此外,運用比喻修辭手法,還可以把抽象的、不容易描述的事物形象地描繪出來。
怎樣寫好比喻句呢?
大家要記住八個字:抓準特征,同類聯想。
簡單來說,比喻就是用B來描述A的特征。修辭學上把A叫作本體,B叫作喻體。比如,春風(本體)的溫暖不容易體會,朱自清就用“母親的手”(喻體)來形容。這個比喻抓住了春風的“溫暖”,然后據此去聯想同樣具備這個特點的其他更容易感知的事物。
我們來練習一下。仍以“春風”作本體,先找到你眼里春風的特征。如果春風是輕柔的,我們就可以聯想到人們的呼吸,說“風兒悄無聲息,就像我們不易察覺的呼吸”;如果春風是凌厲的,我們就可以聯想到剪刀,說“雖然已是初春,風依然如剪刀般鋒利”;如果春風是猛烈的,我們就可以聯想到魔鬼,說“大風像一群發了瘋的魔鬼”。特征不同,聯想到的喻體自然不同,建議同學們在進行同類聯想時盡量拓展思維,找到更多獨特、奇妙的喻體。比如,我們寫輕柔的春風,就可以聯想到嬰兒的親吻,媽媽的教導,絲滑的綢緞,老師贊許的目光,等等。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距離越遠越好,相似點越出人意料越好。
二、比擬
把物(包括物體、動植物、思想或其他抽象概念)當作人來寫,人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心理活動、情感態度,物也一樣可以擁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擬人”。還有一種情況是把人當作物來寫,如“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把宏兒看作小鳥,形容他自由自在的樣子);或者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如“良心值幾個錢?”(把良心看做商品,值錢)這兩種都叫“擬物”。無論是擬人還是擬物,共同的特點都是把靜止的寫成運動的,把死的寫成活的,把無情的寫成有情的,把事物描畫得生動可感。
比擬可以通過替換動詞、改變名詞、添加修飾語來實現。
我們再來做個練習——把“樹葉紛紛飄落在地上”一句用比擬的修辭手法表達出來。我們可以把“飄落”替換掉,變成“樹葉紛紛撲向大地”,“撲向”賦予了樹葉人的行為動作;可以替換掉“地上”,變成“樹葉紛紛撲向大地母親的懷抱”,賦予大地人的體貌特征;也可以在“樹葉”前加修飾語,變成“憂傷的樹葉紛紛飄落”,讓樹葉具有人的情感;還可以在“飄落”前加修飾語,變成“樹葉紛紛無可奈何地飄落”,同樣賦予了樹葉以人的情感心理。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示范,同學們在平時的寫作中可以將幾種方法綜合起來用,多替換幾個動詞,多添加幾處修飾語,使語言表達更加細膩。
三、夸張
我們先來看兩個例句。
示例一: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極言白發之長)
示例二:這地方沒有巴掌大,怎么能蓋房子呢?(極言地方之小)
夸張不外乎兩種情況,夸大或縮小。運用夸張修辭手法,可以讓你的語言富有個性,令讀者過目不忘。怎樣夸張?很簡單,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征。比如下面這三個例句:
示例一:你的心真大,天地都不在話下。
示例二:你的心真大,太平洋到你這兒就是個小水洼!
示例三:你的心真大……
還可以怎么寫?大家不妨來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