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之美,美在物候變幻、時序流轉,美在四時飲食、各有千秋。古人將光陰之變、民俗之味融匯其中,將每一年的時光過得有序有味,風情萬千。
詩歌中的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版本一)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注〕廿:niàn,二十
[選自《新華字典》(第12版)附錄]
二十四節氣歌(版本二)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翡翠連;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育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游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賞析
為了更準確地表述時序特點,古人根據氣候和物候將節氣分為“分、至、啟、閉”四組?!胺帧奔创悍趾颓锓?,古稱“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稱“二至”;“啟”是立春和立夏,“閉”是立秋和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稱“四立”,這些加起來共“八節”。民間俗稱“四時八節”或“時年八節”。
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飲食中的節氣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古人順應天時,應節而動,將中國飲食文化概括為四個字——依時而變。
立春: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古代立春有春盤,也叫“五辛盤”,因為盤中有五種辛辣蔬菜而得名?!侗静菥V目》中記載:“五辛菜,乃元日、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春之意?!边@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此外,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自唐起就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雨水:雨水過后,全年的降雨便拉開了帷幕,此時,春筍的絕佳賞味期如約而至。
驚蟄:動物入冬藏于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故曰“驚蟄”。此時,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有些地方就保留了驚蟄吃梨的習俗。
春分:中醫認為春分時節正是調理體內陰陽平衡、協調機體功能的重要時期,所以各地在這段時間都會選擇養肝護肝的食物進補。
清明:春季的重要節氣,同時也是重要的民俗節日。這一天,人們會掃墓、踏青,品嘗清明粿與烏飯,以祛除時疾,強身健體。
谷雨:春季的最后一個節氣。谷雨的到來意味著春季的收尾,夏季的開始。谷雨期間雨水較多,濕氣偏重,此時的飲食應以健脾化濕為基本原則,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
立夏:昭示著炎炎夏日的到來。各地皆有惜春的食俗,置備酒食,與春季作別,稱為“餞春”。江南立夏要飲“七家茶”,茶葉是跟左右鄰里討要的;女性喝用李子浸泡的“駐顏酒”,以在苦夏時節依然保有美麗的容顏。據記載,古代北京,朝廷要在立夏時打開冰窖,賜文武大臣冰食。
小滿: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過后,天氣逐漸炎熱起來,雨水開始增多。這一時期濕性皮膚病容易復發,飲食上以清熱、健脾、化濕為主。
芒種:南宋詩人趙師秀在《約客》中寫道:“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弊鳛橄募镜牡谌齻€節氣,它的到來意味著仲夏時節正式開始。此時雨水充沛,氣溫升高,北方收割小麥,南方插秧播種。所以,它既是收獲成果,又是播種希望的節氣。這一階段的飲食應以祛濕、消暑、養脾胃為主。
夏至:我國民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據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記載:“京師于是日家家食冷淘面,即過水面是也?!边@便是人們都愛吃的涼面。
小暑:“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有了。
大暑:大暑一到,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也就來了。各地大暑時節防暑降溫的方子可謂五花八門:喝伏茶、曬伏姜、煮羊肉湯、吃過水面、喝綠豆湯、飲薄荷茶等。
立秋:人們有“咬秋”的習俗,吃秋瓜、秋桃,以保健避疫。這一天,照例是要“貼秋膘”的。南京“吃西瓜啃秋”;廣東“秋風起,食臘味”;老北京到了立秋那日,爆灶、烤肉、涮肉就都上市了。
處暑:過了處暑,早晚轉涼,夏天才算告別了。此時,人體進入陰陽代謝的過渡時期,防寒的同時還得注意清暑、補水,多吃酸味食物,少吃辛味食物。
白露:每年9月8日前后,晝夜溫差加大,入夜之后露水增多。白露過后防秋燥,應多吃潤肺、養肺的食物。
秋分:秋分后,北半球晝短夜長,驚蟄時候出來活動的小蟲子們都藏起來了,等候下一個春天,此時也是蓮藕上市的時節。
寒露:寒露時節正逢秋收,因此古人也把寒露稱為“秋收節“。民間有“寒露吃芝麻”的說法,因為芝麻健脾胃、助消化,適合寒露時節養生。
霜降:秋季的最后一個節氣,此時天氣漸涼,深秋景象明顯,晝夜溫差大。民間有諺:“補冬不如補霜降”,此時建議多吃一些養陰降燥的食物。
立冬:冬季開始,萬物收藏,釀酒、腌菜、舂米,此時,人們為冬貯而忙。立冬的飲食調養重在養陰,以“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為原則。
小雪:小雪節氣一到,北方的主婦就要張羅著腌蘿卜、雪里蕻了。屋外嚴寒,屋內供暖,體內燥熱,這一時期的飲食要注意清火降氣。
大雪:大雪節氣在每年12月7日左右。過了大雪,各地農家開始制作香腸、臘肉,春節時候就可以拿出來享用了。
冬至:民間自古對冬至格外重視。南方吃湯圓、面線,北方則多以餃子為主。
小寒:小寒一到,就要迎來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要及時補充氣血,御寒氣,補腎氣,多吃溫熱的食物。
大寒: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后一個節氣,大寒頗有些“年終歲尾,展望新春”的意味。民間多有在大寒吃糯米飯、八寶飯等習俗。
花期中的節氣
二十四番花信風,也稱“二十四風”,因為是應花期而來的風,所以叫“信”。
這是古人為了總結二十四節氣中小寒至谷雨期間的花事所提出的節氣概念。
程大昌《演繁露》卷一:“三月花開時,風名花信風。”
宋人吳文英《水龍吟用見山韻餞別》:“西園已負,林亭移酒,松泉薦茗。攜手同歸處,玉奴喚、綠窗春近。想驕驄、又踏西湖,二十四番花信?!?/p>
在我國古代,一百二十日,八個節氣,每五日為一候,計二十四候。人們在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應一種花信,這就是“二十四番花信”。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蘭花、三候山礬;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驚蟄: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
二十四番花信風之后,以立夏為起點的夏季便來臨了。
二十四番花信風,不僅反映了花開與時令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這種現象來掌握農時、安排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