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清玉 陳偉鋒 莊麗欣 鄭子健 陳嘉 趙欣
摘要:社區支持農業,作為一種新型的食物供給體系,在引入我國十余年后,其運行模式為適應我國的經營環境也出現了相應的分化,為探究不同運行模式CSA企業的優劣,文章基于文獻研究和多案例分析法,通過對廣州市不同運行模式下的CSA企業的實地調研和電話訪談,以基本概況、運行模式與特點、經營成效層層遞進的方式對各類CSA企業做出深入的剖析。研究發現,不同運行模式下CSA企業適用條件不同,各有優劣,對運營要求也有所不同,并得出結論:消費者推動型CSA企業需要具備號召力的發起者,通過自身的領導力,獲取信任資金,并設計規劃農場的運營,保證對注資客戶提供滿意的農產品;生產者推動型CSA企業一方面需要有穩定投資能力的資本,另一方面要具備品牌特色以吸引客戶形成社區群體;NGO推動型CSA企業則需要足夠多有能力有理想的公益參與者的支持。據此,得出啟示并提出建議:CSA企業應差異化經營優勢,與政府共同推廣CSA概念的普及,政府可提供適當的支持。
關鍵詞:社區支持農業;運行模式;案例剖析
一、前言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模式是一種新型食品供應方式,以預付訂金和提供生態無污染食品為兩大核心,強調消費者與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收益。自CSA理念引入我國以來,其運行模式為了適應我國的經營環境產生了相應的分化。而不同運行模式的CSA企業在運營過程中有何特點,有何優劣,經營成效如何?導致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將以多案例對比分析的形式,試圖對以上問題做出回答,得出相應的結論與啟示,以期對中國CSA的發展提出建議。
二、理論基礎
案例研究適合于研究主題包含著豐富的背景條件,且研究問題涉及“如何”和“為什么”,以及研究者對研究對象沒有任何控制能力時(Yin,2003)。本文研究對象(不同運行模式下的CSA農場)是在眾多背景性條件下產生的,如:食品安全問題、鄉村振興戰略、農業現代化等等,運行模式的比較也涉及各模式是“如何”進行運營,其取得的效益“如何”,以及 “為什么”。同時,案例分析可分為單案例分析和多案例分析,而多案例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會更具有說服力。鑒于上述原因,本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法。
在CSA類型方面,吳天龍(2014)等學者通過對典型案例歸納和分析,主要將CSA從運行模式形式上主要分為三大類:即消費者推動型、生產者推動型、NGO推動型。因此,在研究對象選擇上,本研究選取廣州市下列三個不同運行模式的CSA企業:神農田園(消費者推動型)、沃土工坊(NGO推動型)、銀林農場(生產者推動型)。
本文以層層遞進的方式,對各類CSA企業的基本概況、運行模式與特點、經營成效做出深入剖析,希望得到較為全面且準確的結論。其中,有關的案例資料來源于以下途徑:一是實地調研。筆者團隊于2020年12月前往研究對象農場進行實地觀摩,認識不同運行模式下CSA企業的差異,體會不同農場在各方面所體現出的優劣所在。二是電話訪談。通過直接與管理團隊的交談,筆者得以充分地了解到各農場當下的運行情況、經營成效。三是二手資料。相關文獻研究以及各農場的線上運營平臺相關資料也為本研究的分析提供了幫助和參考。
三、不同CSA運行模式的深度剖析
(一)“神農田園”:消費者推動型CSA企業
消費者推動型是指農場依賴消費者“預付定金”來周轉農場。神農田園在創建同時建立“會員眾協模式”,預收會員年度定金得以周轉運營農場,通過預收資金組織生產活動,按需生產,定時配送給會員。神農田園強調生產者和消費者雙方共同對農產品的投入,是較為貼合國外CSA理念的本土化例子。其運營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生產流程較成熟。神農田園能夠根據預付定金的客戶的需求,規劃農產品的種植和規模,穩定地推動農場的經營活動,使得農場的經營目標明確,管理有序。同時,由于預訂而形成的明確的交易關系,可以保證生鮮農產品在收割后及時按照事先協商的方式(快遞到家)送到消費者手中,避免了生產過量而引發的存貨等問題。整個生產流程較為成熟、合理,具備一定的可復制性。
第二,信任機制較健全。神農田園的運用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的,實行會員制并預收客戶定金作為運營資本,強調共享成果。企業內部也組織建立了會員自治機構:通過監督組來檢驗產品是否符合有機生產標準;通過推廣組來接收吸納有意愿參與CSA農業的新會員;通過聯誼組來加深對農業有機生產的理解,穩固會員與企業之間的信任機制。
神農田園目前擁有穩定的客戶訂單(約700戶),基本與現行的生產規模和供應能力相匹配,能夠保證企業盈利并且穩定發展。神農田園已形成一套穩定的生產體系,在2018年盈利達300萬元,后期即使因為疫情等原因盈利有所下降,也有從現今B2C模式轉成B2B模式的可能(香港企業表達出合作意向),是CSA本土化的杰出例子。
(二)“銀林農場”:生產者推動型CSA企業
生產者推動型是指農場的運營主要是依靠生產者的自有資金維持,這種形式脫離了CSA共擔風險的理念,屬于CSA本土化的重要形式。由三名華南農業大學校友全資創辦經營的銀林生態農場,強調將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負責人手中。農場負責人在不同時節根據經驗和資源稟賦,調整種植的種類和數量以匹配市場需求,認為生產應根據土地情況而進行調整,其運營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脫離了訂單制的限制。銀林生態農場認為,農場首先要專注于自身科學的生產,而不應被客戶的訂單需求所束縛,一味地迎合消費者的訂單需求。銀林生態農場通過土培技術,友善農耕,利用“堆肥”方式改善土壤結構、維持土壤菌落均衡,從而促進作物健康生長,生產出好的產品。他們強調用好的產品來打動消費者,從而構建信任和穩定的生產鏈,同時客戶也不會被訂單中的規則所限制,可以隨意搭配購買組合。
第二,分離了風險共擔的理念。銀林生態農場與國外最初引進的CSA模式大為不同,它依靠自身的資金和每月的銷售現金回流進行生產活動,將風險共擔這一理念弱化。在中國,CSA模式下的信任機制并未構建完全,普通消費者往往不愿意提前繳付大量的資金供農場運營并共同承擔風險。銀林將CSA模式下的利益共同體轉變為基于產品認可、理念認可的良好社群關系,而非固定的會員制。
迄今為止,銀林生態農場的生產規模趨于穩定,管理和服務水平與現有訂單基本匹配,基本可以達到收支平衡。特別地,該農場改良土壤的生態效果明顯:檢測報告顯示,土壤中的有機質明顯上升;土壤的團粒結構也尤為顯著。相應地,該農場所生產的有機產品,在相同的代銷平臺上更受消費者青睞,具備品牌化、產品差異化的潛質。但是,由于有機式人工生產成本、大型保護性耕作器械、“堆肥”技術所需成本及土壤檢測費用高昂等原因,至今仍然虧損百余萬。
(三)“沃土工坊”:NGO推動型CSA企業
NGO推動型是指由民間志愿協會發起,遵循CSA理念連接起城市消費者和生態小農戶的第三方平臺。沃土工坊是由2006年的志愿者團體發展為一個生態健康產品銷售以及生態理念推廣的社會企業,主要通過微信運營平臺推廣生態理念并拓展有機生態食品的消費者,獲得有機農產品的訂單量。同時,根據有機農產品需求與有機農場簽署訂單,最終構建供應鏈將有機食品送達消費者手中。沃土工坊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第一,具備一定公益性質。沃土工坊下設沃土可持續農業發展中心、沃土農耕學校等推廣生態農業種植、為生態農友技術幫扶的項目,試圖在種植理念上影響更多的農戶參與到有機生態農業中來。企業推廣的生態種植生產者中,不乏具備管理運營能力和一定資本能力的原城市高管,也有因認同生態種植理念而加入的返鄉白領青年等。他們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反而對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社會問題更為關注。
第二,擁有成熟先進的供應鏈和穩定的銷售平臺。沃土工坊是目前較為成功的CSA社會企業:一方面其充分利用了互聯網平臺,發掘有機農產品的潛在消費者,因此得以生存發展并推廣有機農業理念;另一方面,其察覺到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溝通障礙和供需矛盾,從而建立了現代化的包裝、冷藏和銷售的生產鏈,匹配有機農產品的供應和需求。
經營成效上,沃土工坊營業額度已突破一千萬元,能夠持續盈利以保證平臺的運轉。目前,在業務拓展方面,團隊預期與社區團購形成合作,通過意見領袖來帶動有機生態農產品的社群銷售。同時繼續致力于生態種植理念的傳播,以點帶面,從廣東到全國,創建田間學校和可持續農業發展中心,以健全組織推廣生態理念,為生態領域輸送人才。
四、結論、啟示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三種CSA模式的運行模式不同,所具備的優劣勢也有所差異:“神農田園”具有較大規模的運營能力、田間管理有序、能夠較快實現盈利等優勢,但是也存在著獲得信任資金較難、后續發展乏力等劣勢;“銀林生態農場”具有農產品質量好、客戶粘性高、生產過程更靈活可控等優勢,同時存在初始投資需求大,盈利周期較長等劣勢;“沃土工坊”具有運營管理更現代化、平臺影響力更大等優勢,同時存在對合伙人要求嚴苛、對于周轉運輸冷藏要求更高等劣勢。
相應的,三種CSA模式的適用條件也不同:“神農田園”式CSA企業需要具備一定號召力的發起者,構建信任的基礎從而獲得啟動資金,并且在生產活動中通過自身的領導力,設計規劃農場的運營,保證對注資客戶提供滿意的農產品;“銀林生態農場”式CSA企業則需要有穩定投資能力的資本,為農場的發展提供持續的動力,同時企業在有機市場的競爭中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品牌特色從而吸引足夠的客戶形成社區群體達到一定的消費額以支持農場的運營;“沃土工坊”式CSA企業則需要足夠多對綠色生態種植有理想、有資本能力或技術能力的參與者的支持,作為非政府組織的一分子向消費者和生產者倡導生態農業的理念。
(二)啟示與建議
結合上述結論,本文認為:CSA企業運作方式分化的現象背后,不僅是因為企業創始時擁有的資源條件不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CSA在我國發展存在的障礙:對于消費者推動型CSA企業而言,其發展十分依賴消費者提前注入的資金,企業運轉以預付款消費者的需求為先,同時我國國情決定的生消矛盾而使信任機制難以持續建立;對于生產者推動型CSA企業而言,反映的則是我國CSA企業發展的另一個困難:消費者既可能對CSA缺乏了解,也可能存在著對CSA企業的不信任。對于NGO推動型CSA企業而言,一方面,新農人、理想青年、返鄉白領因為生活壓力等因素,往往無法兼顧有機生產和自身發展。另一方面,社會對于CSA式生產缺乏足夠的支持,當人們在意的食品安全問題在國家強有力的監管下得到解決時,CSA農產品往往因為高成本推動的高價格而使人們敬而遠之。
基于本文的研究結論和上述啟示,促進CSA企業發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企業應差異化經營優勢。CSA企業應注重形成自身的差異化優勢,如通過先進種植技術等提高CSA農產品質量,塑造CSA優質品牌以吸引消費者。同時,CSA企業也可以通過與同行合作,利用各自的優勢互補,形成CSA產業鏈以達到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目的。如:銀林生態農場與沃土工坊的合作,既充分利用了前者優質的CSA農產品,也發揮了后者成熟穩定的冷藏供應系統。從而達到吸引消費者,擴大CSA社群影響力的效果,兩家CSA企業也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雙贏。
2. 積極推廣CSA概念。政府和CSA企業應主動推動CSA概念的推廣,使人們了解這一新型的食物替代性體系,理解這一體系與現行體系的不同和其具備的優勢與益處,為CSA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機制打下基礎。
3. 政府應提供相應支持。CSA企業具備生態環境保護、鄉村振興助力、農業產業升級等多產業交叉作用。因此,政府可以適當給予CSA企業相應支持,減少CSA企業的用地成本等費用,從而降低CSA的產品價格,以推動CSA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其促進農民增收、加強農耕環境生態保護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司振中,代寧,齊丹舒.全球替代性食物體系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04):127-136.
[2]陳衛平.社區支持農業: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
[3]Yin R.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3rd ed.)[M].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2003.
[4]Herriott R.and Firestone W.Multisite Qualitative Policy Research:Optimizing Description and Generalizability[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3,12(02):14-19
[5]吳天龍,劉同山.“社區支持農業”模式及其在我國的發展[J].商業研究,2014(08):90-94+191.
[6]李衛鵬,鄧小剛,唐友生.眾協模式:中國特色的CSA安全農業之路——以“神農田園”模式為例[J].廣東科技,2017,26(04):68-70.
[7]陳泓樾.“社區支持農業”品牌建設研究[J].經營與管理,2020(01):53-55.
*本文受華南農業大學2020年度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010564005)。
(作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