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勝
“仔噢,你現在已經是個正式教師了,你要把交到你手頭的細娃教好哦。老師嘛,吃的就是一碗良心飯!”這是2017年9月中旬,我在前往任教學校報到路上我爹對我說的話。這看似不輕不重的一句話,一時間,竟使我手足無措,心里像是負著萬斤巨石,久久透不過氣來。
是啊!“教師”,它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名詞,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它承載著多少家長們的殷殷希望?肩負著多少孩子們即將奔赴的未來?培養著多少國家的新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
我應該怎么做才能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呢?自入職至今這個問題一直縈繞著我。我想,是教師的自律吧?自律是一名教師自勉、自省、自警總和。它源自于教師的人格品質、依托于教師的道德修養,是教師個人修養和道德素養的內化、升華,更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的最高境界!
正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而學生們身上所特有的向師性,更使得教師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禮記?》中說到:“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此乃師德之本也。”因此,教師要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以和藹的態度對待學生,以豐富的學識引導學生。如此,學生們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
2018年2月26日,一個多普通的新學期注冊日啊,可我卻至今都難以忘懷。
新春佳節的余溫未散,可我們瑤山的大部分家長們卻開始掐著時間陪著孩子到校注冊了。畢竟這是他們一年當中為數不多的、能夠陪伴在孩子的時間,因為之后他們便要匆匆收拾起行囊踏上打工之路,為著生計而奔波。臨近中午,注冊的人潮漸漸散去。忙碌了整整一上午的我已是精疲力盡,情緒也開始變得急躁。但這時,一對祖孫卻姍姍來遲,看著她倆,我也多少顯得不耐煩。更讓人抓狂的是注冊過程中根本無法正常溝通---老奶奶只會方言(瑤話),我完全聽不懂;孩子嘛,對于家里的基本信息又一概不知。我的天,讓我怎么辦?情急之下我脫口而出:“你跟你奶奶什么都不懂,那叫你爸爸或者媽媽來咯!”話音剛落,孩子低頭不語,坐在身旁的老奶奶也瞬間熱淚盈眶。良久,老奶奶夾著方言到:“老師啊......她沒有爸媽哦......都......死了........”這時孩子也“哇”的一聲大哭起來......我如梗在喉,一時間除了同情,更多后悔事前工作不夠細致,忽略掉了她是孤兒的事實!無意間揭開那塊本就難以愈合的傷疤!這事兒一直是個坎,就好比一把利劍懸于顱頂,更是我的職業中的一個教訓,時刻提醒我:工作要細致、要毫無遺漏!
林崇德教授:“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我們瑤山里的孩子呀,絕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同時由于家距離學校很遠,絕大多數學生都只能住校。缺少親情陪伴的他們無論是在學習、生活還是在性格方面,都表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孩子們,我親愛的孩子們啊,他們對愛是多么渴求?
那么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教師——我不單單要關心他們的學習,更要關注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把我的愛分給每一個特別的他、她。用師愛的溫情去融化他們“心中的堅冰”,彌補缺失的愛,讓他們得以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
今年(2022年)春節過后,我們班里多數孩子的父母都已經外出務工了。我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有節日“三月三”即將到來,孩子們想要“斗雞蛋”的那股激情是肉眼可見的。你看哪:課下的他們三三兩兩聊著雞蛋籠編織漂亮、論著雞蛋染什么顏色好看、辯著以怎樣的手法斗雞蛋易取勝......看著他們那股洋溢的激情,我情緒也變得高漲了,所以我決定再一次給他們驚喜,替他們把美好想象變成現實。
“噢……”當我臂挎塑料袋(裝著編織繩、染料等)、手捧兩板煮熟的雞蛋走進教室的那一刻,感覺氛圍瞬間炸裂了!“老師,老師這是給我們的嗎?”“老師你又給我們驚喜哦?”“田姐,我愛你喲”“才愛而已哦?是愛死才對嘛,哈哈.......”我的娃娃們呀,看著你們此刻歡樂,我淚目了,你們真的很容易滿足,你們的快樂真的好簡單!
有人覺得我的做法多余,傷財費事兒,一旦畢業走出這個校門,還有幾個人能記得你的好?再者誰又稀罕一兩個雞蛋呢?細想來,何必在意別人看法呢,堅定自己的立場,堅持下去,干出自己的特色不就夠了嗎?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缺,但也不排除有渴望而不得的孩子存在不是嗎?只要他們還在我的班里、只要他們還需要我的愛、只要我的愛能給當下的他們帶來快樂不就夠嗎?何必計較得失、回報呢,只要不后悔當下的付出,只要我付出的同時也因孩子的快樂而收獲了快樂,這不就足夠了么?
我爹啊,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農民。可是他的話卻總能讓我反思,給我啟發,使我懂得在實際工作中用心細細體會,最后明白了:教師的良心---須自律、須有博愛之心、須無私奉獻!
做一個良心教育者吧!讓瑤鄉的孩子們站在我們的肩上走出大山,去他們實現夢想,去為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添磚遞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