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元錦

圖為2013年1月11日拍攝的北京西二環一座立交橋附近街景

圖為2022 年6 月6 日拍攝的同一地段街景
2013年開始,環保人士鄒毅每天都會在固定點位拍攝北京天空,灰蒙蒙的色調占據了大部分畫框。彼時的秋冬季節,京津冀及周邊多個省份空氣重污染橙色、紅色預警不斷,細顆粒物(PM2.5)濃度甚至攀升到每立方米700至1000微克。
十年間,中國城市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回顧 2013 年以來走過的路,中國先用三年時間,構建起全國性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實時發布 PM2.5等主要污染物監測數據,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對重污染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保障公眾知情權、健康權。
數據顯示,2015 年 338 個地級以上城市全部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之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僅 73 個,占比21.6%;2021年環境空氣質量達標城市達 218 個,占比64.3%。2022 年1至8月,京津冀的 PM2.5累計均值歷史性地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曾經的灰霾中心早已成為歷史。
正如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所言,中國已成為全球大氣質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國家。國際社會對中國空氣污染治理成就普遍予以高度評價。
過去幾十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環境問題尤其是大氣污染愈發凸顯。治理重點從開始的消除煙塵污染,到酸雨防治,直至PM2.5治理。處在經濟轉型的關口,大氣污染是對高耗能產業拉動增長的警鐘。經濟與生態的雙贏之路,道阻且難。
2011 年,北京及周邊地區發生的長時間霧霾,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同年 11 月,國務院啟動PM2.5等污染物監測和發布。2012 年2月頒布的修訂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將PM2.5、臭氧等六項主要污染物納入監測和發布范圍。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十條”,以識別主要污染源并加強監管入手,以企業監管信息公開為先導,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分步驟對燃煤、工業、交通、揚塵和散煤污染源進行空前規模的治理。
各地相繼出臺空氣污染治理地方性法規及措施,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強力推進PM2.5治理:從減少污染物排放,到嚴控新增高耗能、高污染行業;從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到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從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到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
信息公開,特別是對污染源在線數據的大規模實時公開,激發了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良性互動,強化了環境監管和執法,有力推動了工業污染減排。
2014年2月,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以及三地相關協議的簽署,環境保護合作提升到一個新高度。在大氣治理領域,三地踐行“責任共擔、信息共享、協商統籌、聯防聯控”,在燃煤治理、工業減排、機動車油品升級、散亂污企業關停、執法聯動、標準統一、預報預警會商等領域,有諸多實踐。
此后數年,國家層面,新環保法、大氣法陸續頒布施行,環保警察、污染信息公開、按日計罰、行刑相接等制度亮出利劍。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產能過剩等指標的考核權重,推動治污從“點頭要干”化為“真抓實干”。
這其中,信息公開,特別是對污染源在線數據的大規模實時公開,激發了政府、企業和公眾的良性互動,強化了環境監管和執法,有力推動了工業污染減排。
如果說,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是對自上而下的政府監管的有益補充。那么,2016 年起開展的大規模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則使企業環境合規表現得到進一步提升,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開始調整。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是中國基于自身國情建立的創新機制,不但督企,更是督政,對省級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開展環保督察巡視,有力推動了地方黨委政府落實保護生態環境的主體責任。
污染源自動監控等物聯網監控系統,是“生態環境監督執法正面清單管理制度”中非現場監管執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利器。
此外,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等交易制度以及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從初步確立到日臻完善,撬動了常態化減排的杠桿,更是培育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要求編制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明顯降低 PM2.5 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數據顯示,至2020 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7%,PM2.5未達標城市占比37.1%,較之2015年的77.5%顯著下降;2020年全國337個城市累計發生嚴重污染345天、重度污染1152天,較2016年嚴重污染784 天、重度污染2464 天,重污染天氣大幅下降。“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取得階段性成效。
2020年9月,中國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隨著后續“1+N”政策體系的逐步確立,中國生態環境工作進入了“降碳為主”“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新時期,自“十四五”開始,中國踏上“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的新征程,空氣質量有望在“雙碳”進程中得到更大改善。

9月5日,觀眾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鋼園區參觀(任超/攝)
治理大氣不能只靠戰役式突擊。在大氣污染防治的精細化戰斗里,科技,始終是中流砥柱。
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自動監測室主任景寬親歷了2013年系統監測PM2.5以來,北京的監測能力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細”“從細到精”的過程。
景寬說,從前的北京,每460平方公里才有一個空氣質量監測站,近年來,隨著小型化傳感器技術的發展,北京建成了1000余個高密度監測站點,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個監測點位,覆蓋330余個街道鄉鎮,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支撐整個監測網絡的日常運維、質保質控和數據分析。
景寬經歷的這十年,北京不僅實現了對PM2.5實時濃度的監測,還開展了PM2.5組分實時在線監測、PM2.5來源解析,為日常減排、區域重污染聯防聯控提供科學依據。
放眼全國。2013年1月1日起,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正式運行,首批 74 個城市按空氣質量新標準,開展監測并實時發布PM2.5等六項主要污染物的實時監測結果,以及AQI(空氣質量指數)等信息,公眾可通過互聯網實時查詢。
2014 年,發布城市數量增至190個。2015年,覆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 個點位的國家環境空氣監測網建成,具備PM2.5等六項主要污染物的監測能力,并通過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向社會公開空氣質量監測點位逐時監測結果。
根據公眾環境研究中心9月21日發布的報告《藍天之路:十年巨變·2030年展望》,進入“十四五”時期,前述點位拓展到1734個。我國已建成以城市固定站為主,綜合超級站、組分站、微型站、走航車監測、遙感監測以及無人機航測的大氣綜合立體觀測網絡。此外,河北、西安、濟南等地率先向社會開放鄉鎮點位、微站環境監測數據,濟南、西安還開放了道路環境監測數據。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蔚藍地圖”數據統計顯示,2022年通過網絡公開渠道,公眾可獲得實時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點位達9647個。
隨著全國各級空氣質量監測數據日趨全面和及時公開,社會各界發揮自身優勢,在監測數據基礎上開發產品,尤其是結合地圖的可視化產品,讓公眾更方便地實時了解到環境空氣質量,安排出行,規避風險,保護健康。
此外,這十年,預報預警與應急管理也實現了緊密聯動。通過在氣象條件不利、重污染即將來襲時,對污染源有針對性地“點剎”控制,實現了科研界追求的“精準應急管理”。
從前的北京,每460 平方公里才有一個空氣質量監測站,近年來,北京建成了1000余個高密度監測站點,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個監測點位。
“提高重污染預報預警能力,開展大氣污染溯源與追因研究,是滿足短期應急管理和中長期降耗減排、優化能源結構的迫切需要。”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說。
茫茫大氣污染中,各類化學成分是企業還是機動車排放、是來自什么行業、是過去積累還是當日產生……對污染物進行“貼標”,再依靠“溯源、追因”等科技支持,繼而實現有針對性的控制,這已非天方夜譚。
作為大氣邊界層物理和大氣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自發向記者展示了我國科研人員自行研制的“雙向嵌套多尺度空氣質量模式”(NAQMPS),可用來探索大氣污染物產生、輸送和沉降規律,繼而在氣象條件不利于污染物稀釋、擴散時,提前對排放源頭進行“點剎”控制。
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系統化建設起源于2013年。2013年9月,國務院“大氣十條”要求建立區域協作機制,統籌區域環境治理,建立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體系。“到 2014 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要完成區域、省、市級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其他省(區、市)、副省級市、省會城市于2015年底前完成。”
在后續的環境治理過程中,地方根據應急管控需求,多次修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
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隨著預案的升級迭代,應急響應精細、精準程度也越來越高。堅持提前預警的原則,讓污染排放強度在累積之前就降下去,實現“應急削峰”的目標。
對重污染天氣過程的提前準確預報,是重污染天氣預警的基礎。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全國環境空氣質量預報中心,已成為涵蓋國家-區域-省-市4級空氣質量的預報體系。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看來,三大技術體系,即立體監測、排放清單、數字模擬,自2013年以來都有明顯突破,從而大大提升了治霾實戰當中的研判和決策能力。
賀克斌表示,借助污染來源識別和源解析的科技能力,可獲得天上污染物的信息。科研人員在地面通過模型模擬等手段,再去研究這些化學成分的特征,是來自什么地方、什么行業,從而進行來源識別、來源解析和預報預警。
賀克斌專門提到近年來具備的“方案推演”能力,即在未來1年、3年或者5年,通過采取某些措施,按照正常氣象條件推演,能否實現預期減排效果。
“這個能力,很多城市和區域是不具備的。那時,就是定目標、做計劃,先干了再說,至于完成這些計劃能否實現減排目標,相關分析能力曾經是欠缺的,近些年,終于補上了這一課。”賀克斌說。
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任務十分艱巨。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意見》明確到 2025 年,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1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5%,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率控制在1%以內。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張強課題組與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課題組合作,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發表題為《碳中和背景下中國2015-2060年PM2.5空氣質量改善路徑》的論文,指出實現碳中和目標對我國未來空氣質量根本改善具有決定性作用。該研究預計,末端治理措施的減排潛力將于2030年基本耗盡,深度低碳能源轉型措施將成為我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動力源泉,也是我國空氣質量改善的必經之路。
如果說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環境保護工作主要依靠污染防治作為驅動輪,帶動碳排放走向穩定。那么,從“十四五”開始,我國正走入污染防治與應對氣候變化的雙輪驅動。未來,碳減排的驅動輪將會愈發重要,可以預料,通過推進碳達峰帶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我國空氣質量將進一步得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