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軍
課堂教學是教師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情境教學這一招,便能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果。
一、舉物示例,巧設情境
教師必須從教學內容出發,巧妙構思,精心組織,創設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情境。例如:在講授“意志的特征”時,先讓學生活動體驗。讓他們用肘關節夾住筆來寫自己的名字,看看寫得怎樣;然后堅持寫一行字、兩行字……寫完后請同學們談談活動的感受。學生親身體驗,感受非常明顯:字寫得很難看,時間長了手很酸痛。教師引導學生:肘關節夾筆寫字很難,因為酸痛不容易堅持,要寫得好就更難了,但是有人做到,我們來看一看《無手博士——趙行良》。課件展示:寫字,手沒了,用什么寫?開始,趙行良嘗試著用腳,腳指頭太短,夾不住筆;他又改用肘,用光禿禿的肘端,可筆卻怎么也不聽使喚,好不容易夾住,它又從肘間滑落,趙行良又夾,又滑;幼嫩的皮膚磨破了,纏住破布繼續……就這樣,也不知過了多久,他的字終于跟正常人的一個樣了,后來,甚至比班上所有的同學都寫得漂亮。引導學生談感想: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有堅強的意志。事實證明:這樣的情境導入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身臨其境,從中受到教育。
二、巧編故事,創設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非常愛聽故事,故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教師編了故事“兩只青蛙”:兩只青蛙在覓食中,不小心掉進了一個牛奶罐里。青蛙A 想:完了,完了,全完了,這么高的一個牛奶罐啊!我是永遠也出不去了。于是它很快地就沉了下去。青蛙B 在看見同伴沉沒于牛奶中時,并沒有沮喪、放棄,而是不斷告誡自己:“上帝給了我堅強的意志和發達的肌肉,我一定能夠跳出去。”它每時每刻都在鼓起勇氣,鼓足力量,一次又一次的奮起、跳躍——生命的力量與美展現在它每一次的搏擊與奮斗里。教師:“如果說青蛙A 代表的是被動承受挫折的生活態度,那么,青蛙B 又是代表了怎樣的一種什么生活態度?”學生大聲回答:“面對困難挫折,要主動出擊。”教師繼續講故事:“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發現腳下黏稠的牛奶變得堅實起來。原來,它的反復踐踏和跳動,已經把液狀的牛奶變成了一塊奶酪!不懈地奮斗和掙扎終于換來了自由的那一刻。”這樣的故事怎能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呢?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在教學中體現了樂趣,韻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