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歡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與發展,語文作為高中階段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的高度統一。因此,在教學中不斷推陳出新,創新多元化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成為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在家校共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加強與家庭之間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教學內容緊密圍繞學生的家庭生活、社會環境等方面全面開展,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體驗和感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通過文字形式描繪出生動的作品,進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綜合素養。基于此,本文主要對家校共育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優化策略進行了探究,以期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家校共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0-0007-03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based on
home-school co-education
HE Huan? (Xingren Minzu Middle School, Guizho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Chines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 school teaching, has a high degree of unity of tool and humanism. Therefore, constantly innovating and bringing forth new ideas in teaching, innovating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s,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nd writing ability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current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ome-school co-education,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with their families to form an educational synergy. The teaching cont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students' family lif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so that students can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d in life,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enables students to describe vivid works in the form of words, thereby improving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home-school co-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achieve better development.
【Keywords】Home-school co-education;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Optimization strategy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已全面推進,語文教學在不斷地朝著素質教育的方向發展,呈現出紛繁多樣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給予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條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高中語文教師,當踏上三尺講臺的那一刻,就應深知“教書育人”的道理和使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應尊重學生之間個性化差異,當然每一個孩子的背后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對于家庭而言,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出類拔萃,成為眾多人群中的佼佼者,作為人民教師,非常理解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因此,在高中語文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從學生角度考慮,從家庭出發,只有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培養、共同參與到學生的成長中,才能讓學生成為那顆閃亮之星。在家校共育背景下,教師積極引導,創設多樣化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們用發現美的眼睛書寫真實情感。
1.家校共育的基本概況
所謂家校共育,指的就是家長和學校共同努力,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家校共育模式下的教學活動,需要讓家長參與進來,開創全新的教學育人格局,在這一模式引領下,學校可以讓家長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當中。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與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無法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這便點明了一個非常明顯的道理,即教師在培養人才時,不能只側重學校這一方面,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家校合作的共育模式不是在已有的學校工作中疊床架屋,而是要悄無聲息地“潛入”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當中,不需要占用人力和物力。當家校共育能力得到提高后,便可以激發家長的育人智慧,挖掘出現有的家長資源,更好地為教育服務,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朝著培養核心素養的總目標前進。
2.家校共育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陶行知教育理論中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告別以往傳統的應試觀念,在思想中注入全新的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呈現煥然一新的語文課堂,打開一個全新局面。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的指揮官,要對學生進行不斷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能夠由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轉變為自覺、自愿、自主學習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真正地學會邊學習、邊思考,善于動腦思考和探究,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親自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在以往的傳統教學活動中,由于部分教師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在教學中常常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學習內容枯燥、乏味,課堂學習氛圍冷淡、凝固,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排斥心理。隨著教學的不斷革新,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推陳出新,逐漸延伸到教與學應當存在互通性,師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相互補充,使課堂氛圍變得更加活躍,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實現教與學共同發展。而新時期下的新理論、新模式、新動態,應當堅持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教師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是學生的合作者、傾聽者、促進者,更多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學習、自行組織,嘗試先學后教的教育理念。而這樣全新的方式離不開家校共育的支持,需要教師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讓家長能夠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近況和表現,同時也能通過與家長的密切接觸、全方面了解學生生活的一面,更容易找準切入點,根據學生訴求、認知、成長規律等調整教學方法,從而使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呈現的狀態更加樂觀。
3.家校共育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1)優化教學方法
第一,轉變觀念,確立目標。作為高中語文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應當先轉變老舊傳統的思想觀念,積極接觸全新教學理念,認真研讀新課改提出的要求,優化當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立體飽滿,為學生打開新的學習領域。教學目標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影響非常關鍵,關系到一堂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如果沒有設定明確的目標,那么在教學期間會遇到重重困難,師生都會感到茫然,摸著石頭過河很容易摔跤,結果難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做好課前充足準備,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根據課程安排,將總體目標細化到每一堂課中,體現語文聽說讀寫這四大方面的能力,積極落實核心素養的培育。一是閱讀。高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將知識進行梳理和歸納,突出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有意識地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聽課,在情境創設下,使學生們能夠投入閱讀情境中,以讀促思。在閱讀活動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閱讀段落、全文,還可以閱讀自己喜歡的語句,透過字里行間細細品讀文章內涵,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并積極尋找問題的線索,在深度思考中解決問題。二是聽說。聽說是兩種能力的集合。聽是獲取信息來源的重要渠道。在語文課堂上,教師用動聽的聲音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內容,美好的瞬間成為永久的記憶,讓耳朵成為聲音過濾器,聽美好的聲音,用心去體會,能夠培養學生聽的專注力和理解能力。說,是一種口語表達方式,將自己的思想、想法轉化成他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像朗讀課文一樣,把無聲的文字轉化成優美的語言,默默地看和有聲地聽,對于同一篇文章會有兩種不同的感受。三是寫作。語文可以分開理解,語是口語表達,文是書面表達,寫作在語文學科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是綜合能力的一種體現。在教師進行寫作指導時,應當讓學生正確掌握寫作的技巧與方法,學會觀察,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來描寫,抓住細節特點,還可以引入名人名言、古詩詞等來增添文章色彩,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將自己的想法進行描述,擁有自己獨特的寫作之風。
第二,學案制度,整體提升。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情況下最為關注的就是學生課上專注力,導致學生專注力不集中的原因主要分為三大方面。第一,學生基礎知識薄弱,上課聽不懂,舊知識掌握不牢固,新學知識難以吸收,導致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第二,有一些學生已經聽懂的知識,教師會反復講授,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乏味心理,排斥感增加;第三,師生之間在課上缺乏默契度,之間的關系存在不對等,難以產生思維上、認知上的共鳴。因此,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分析,“教是為了不教,講是為了不講”,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相互交流、團結合作。學生會的知識、理解的知識不講,相互間合作探究、加強思考,有問題相互提問、共同解決,最后,教師再做出客觀的評價。在高中教學中,一個班級中兩極分化的現象較為普遍,而采用學案制是解決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教師在備課期間,一定要結合家校合作這一教育理念來設計學案,問題設置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有明確的目標、突出重難點內容、難易程度適中,有針對性、有層次、有梯度地進行,盡量做到對每個學生都能顧及。這樣的教學策略符合當前教學實際需求,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層層遞進,使學生能夠得到學習上的進步,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整體質量。
(2)培養審美能力
第一,感受作品形象之美。在高中教學活動中,不難發現語文教材中蘊藏著很多優秀名篇、文學經典、詩詞歌賦等,通過受到文學藝術的熏陶,學生能夠在眾多名篇文章中學會鑒賞,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能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尤其是接觸到一些著名作者的作品,學習起來耐人尋味,作者在寫作時如果難以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么會借助一些事物,通過描繪間接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生們在感受作品的同時,能夠揣摩作者在寫作時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筆下優美、靈活、生動的形象,充分體現作品的形象之美。
第二,品位作品語言之美。在高中教材內容中,所呈現的課文內容幾乎篇篇都是優秀經典的文學作品,每一篇文章都是由字詞句組合而成。為什么集成的結果截然不同?而在日常學習中,學生寫作的水平也大不一樣,為什么有的學生寫出來的內容豐富飽滿,成為例文,有的學生寫出來的內容就石沉大海?這主要是那些優秀的作家對語言運用非常注重,多閱讀一些文學作品,能夠學到很多不同的寫作手法,教師要在教學中科學指導,讓學生能夠學會品位作品、鑒賞作品,感受文章帶來的語言之美。例如,在學習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小組討論,將文章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梳理和歸納,把這些優美的語句進行整合,然后逐句分析和賞析。分析作者在寫這句話的時候運用怎樣的手法,體現出怎樣的氣質,通過分析優美語句,使學生的腦海中不斷呈現出一幅幅優美的圖畫。通過學習領悟作者在寫作時的語言運用和表現手法,感受到語言帶來的無限魅力和遐想,讓學生在寫作中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寫出具有感染力的文章。
(3)培養寫作能力
借用蘇軾的一句名言:“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本著“以書育人”的教學理念,多讀書使人心胸廣闊、視野寬廣,能夠提高一個人的文化內涵和文學修養。閱讀和寫作才是語文學科的重點組成部分,在語文學科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不是單獨的,而是一個整體性、連貫性很強的教學內容,兩者之間密切聯系、相輔相成。寫作是一個表達個人思想情感和思維模式的直接途徑,要提高寫作能力,最根本的方法是要通過閱讀進行積累,閱讀可以積累詞匯和語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從課內還是課外,都要加強學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循序漸進。詞匯量增加、思路打開,就能夠提升寫作能力。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經常表達的是口語,想到什么就說什么,而寫作主要以文字形式來體現,表達的是書面語,書面語需要用詞匯去點綴和潤色,體現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并能夠采用獨特的語言風格來吸引讀者。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包括諸多語言形式,其中包含敘述性、描寫性、對話性、議論性、抒情性等語言風格,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無疑成為寫作教學的范本。細細品讀每篇課文,都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和獨特的情感魅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這種精神領域的傳遞對學生有深遠影響,課文中的文章結構、布局 ,優美生動、感人至深的言語,為學生提供寫作范本,在學習中不斷積累知識素材,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基礎,寫作則是閱讀的知識延伸,大量的閱讀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詞匯、優秀的篇章,學到更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寫作也能助力閱讀水平的提升,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為今后寫作打下堅實基礎,從而有助于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家校共育下高中語文教學的全面開展。
綜上所述,在家校共育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應不斷優化升級,只有讓學校、社會、家庭共同參與,才能達到優質的教育。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創新,堅持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思想認知和學習技能,有效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參考文獻
[1]許可新.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學生審美鑒賞能力培養[J].新課程,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