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珍
摘 要:對于鄉村地區的小學美術教育而言,如何有效推動小學美術教育的發展,成了當下鄉村區域美術教師急需解決的基本命題。為了加強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質量,教師應當發散思維,跳出傳統美術教學理念的框架,深入挖掘和探究鄉村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傳統藝術等資源,并將它們轉化為培育學生的最佳教學資源,將“美”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頭。
關鍵詞:鄉村;教學資源;小學美術
【中圖分類號】G623.7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0-0183-03
Develop teaching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rt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LIU Yuzhen? (Hef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shui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For the prim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how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school art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proposition that art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urgently need to solve.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art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teachers should think outside the box, jump out of the frame of traditional art teaching concepts, dig and explore the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history, culture, traditional art and other resources in rural areas, and transform them into the best teaching resources for nurturing students, sowing the seeds of "beauty" in the hearts of children.
【Keywords】Countryside; Teaching resources; Primary school art
為了提高鄉村地區美術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更加靈活多變、豐富有趣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好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藝術、地方特色和自然環境,將這些融入日常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引導孩子們去發現生活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鄉村之美,運用靈活多元的教學方式,積極鼓勵學生去創造、探索、發現、創作,通過美術課程讓孩子受到心靈的陶冶、藝術的熏陶,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實現小學美術課程以美育人的教學目標。
1.鄉村美術教學現狀
美術課程是素質教育中的關鍵一環,這門學科能夠培養小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與繪畫創造能力,開發他們的藝術潛能,培養審美鑒賞能力,是以美育人的重要課程。而對于鄉村地區的美術教育工作而言,在開展教學時往往面臨著許多現實問題與條件的限制,使得鄉村的美術教學與城鎮地區的學校有一定的差距。首先,教學設備、教學資源受限。由于鄉村地區學校的地理環境限制,受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等外部因素的影響,美術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的教學設備較為落后,美術教學素材、資源不足。一些需要用到的繪畫、手工、造型材料對于鄉村地區學校來說,較難配齊,從而影響到了教學進度。其次,對于美術課程重視度不足。雖然我國素質教育方針不斷推進、落實,但仍有部分學校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影響,對于美術課程不重視、不關注,安排課時少,師資力量不足,替換、占用美術課等情況時有發生。最后,缺乏良好的藝術美術環境。小學美術教材中部分內容與鄉村地區孩子們的生活脫離,在進行欣賞、創作、學習時會有著明顯的陌生感,教師很難完全依照美術教材內容設計教案。在鄉村地區美術館、藝術展覽、博物館等可以開展實踐活動的地點較少,學生對于藝術、美術方面缺乏了解。美術教師需要靈活應用手邊的資源,豐富和優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反思、調整、優化,努力提高美術教育教學水平。
2.鄉村教學資源的開發途經
(1)自然環境
為了有效推進鄉村美術教育工作,提高小學生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環節時應當充分挖掘鄉村美術資源。農村地區大多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美自然環境,以及宜人優美的風景,教師可以主動帶領學生前往附近的青山綠水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引導學生到自然美景中去發現美、觀察美、探索美,種下美的種子,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讓大自然成為孩子們的導師。在優美的鄉村自然環境中,無論是植物、動物、昆蟲、地理生態環境都能夠成為啟發學生繪畫創作的靈感源泉,小學美術課堂給予了學生一個觀察、欣賞大自然的機會。當學生置身于鄉村優美的自然環境中,美術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如何去觀察、如何去創作、如何用畫筆記錄自然之美。
(2)民間藝術
如今,在不少鄉村地區還保留著傳統文化、習俗、手工藝,這些經過歷史的傳承而流傳下來的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將這些寶貴的傳統藝術、文化融入日常美術課堂,帶領學生一同欣賞、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從這些地方特色、鄉村風情中獲取創作靈感,組織雕刻、繪畫、剪紙、扎染等多種美術實踐活動,提高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開闊學生視野。與此同時,還可以將美術教材中與鄉村生活偏離的部分進行調整,加入更多具有當地鄉土風情和人文情懷的藝術作品、繪畫、手工藝、服飾、建筑等元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當地藝術文化特色和傳統文化。
(3)就地取材
鄉村地區學校缺乏先進的信息化教學設備,美術教學材料、資源有限,教師在授課時可以靈活應變、就地取材,將原本教學所需的一些材料替換成學生隨處可見的日常物品。如稻谷、茼蒿、麥穗、鵝卵石、瓦片、石塊、枯樹枝、花草、泥土等。用心尋找、巧妙運用、合理安排,“只要用心觀察生活,追求真善美,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與其花費大量精力、時間去搜集教學素材,不如就地取材,走到學生中間去,與他們一起使用這些在鄉村地區十分常見材料進行創作,緊扣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主題去調動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意思維,鼓勵他們天馬行空地去想象、繪畫、創作。
(4)地方特色
小學美術教師在開發和挖掘鄉村教學資源時,可以將當地的風土人情、地方特色建筑、景點、名勝古跡等作為美術課堂上的寶貴素材。這些具有傳統地域特色的習俗、景點、建筑無一不代表了當地人們的物質與精神財富,教師可以將這些當地特色滲透于美術課堂教學之中,增強學生對于家鄉的文化認同感,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在宣揚鄉村地方特色的同時也豐富了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地方特色還包括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特色作物、土特產以及當地特有的民俗、歌舞、祭祀等,美術教師需要從教材中尋找到合適切入點,將這些地方特色教學資源巧妙融入課堂,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以及創作動力。
3.挖掘鄉村教學資源,提高小學美術課質量的實踐策略
(1)圍繞美術教材,就地取材進行教學
作為美術教育者,在鄉村地區美術教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應當懷抱著積極的心態,想方設法挖機鄉村美術資源,打破傳統美術課堂教學模式。要充分利用手邊一切可用的自然材料,以發展小學生藝術素養與審美觀念為主題,鼓勵學生去發現生活之美,將隨處可見的普通物品、甚至是廢舊材料轉化為頗有美感的美術作品,變廢為寶。比如,在講到蘇少版小學美術第三冊“玩泥巴”時,課程要求運用黏土來制作成不同造型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初步掌握對于黏土的應用方法,去制作不同類型的造型。有部分教師以無毒橡皮泥、彩色陶土、輕陶土作為制作材料,那么在鄉村地區,教師則需要靈活應變,巧妙收集和利用鄉村地區常見的一些生活周邊材料,就地取材。美術教師可以事先去尋找當地含沙少、土質細的泥土,并將事先挑選好的泥土進行一定的處理,打碎、挑出雜質、噴水,最后將這些還處于潮濕狀態的黏土拿到教室中,分發給學生,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隨后,要求全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始動手制作,學生需要互相配合,積極溝通,先在紙上畫出泥巴作品的設計圖,每組學生的黏土作品需要擁有同一個主題。美術教師可以一邊教授學生如何去運用簡易的雕刻、泥塑工具,同時還可以鼓勵他們利用手邊可動用的一切材料,為自己小組的黏土造型作品增添表現力與觀賞性。學生可以自由活動,在學校內或周邊采集一些鵝卵石、樹葉、野草、雛菊、油菜花、枯樹枝、苔蘚等素材,應用這些材料來裝點泥巴造型作品,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
(2)開展趣味比賽,激發學生創作潛能
小學年齡段的孩子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美術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組織趣味創意比賽,創造開放、熱烈、自由的美術創作氛圍,調動小學生的參與熱情,激發每一個學生的藝術潛能與競爭意識,喚醒他們的動手創造能力與創意思維。引導他們去細心觀察生活,從中發現美、感受美,從而進一步去創造美。比如,在講到蘇少版小學美術二年級下冊《動物朋友》時,教師可以先和班級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談一談自己最喜歡哪種動物,親眼看見過的小動物有哪些,以及為什么喜歡這種動物。鼓勵班級學生踴躍舉手分享,然后切入今天要學習的課題。教師可以用事先準備好的打印資料向學生展示不同動物的照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分析概括一下這些動物有哪些特點。然后請學生課余休息時間去觀察一下身邊的小動物,像是雞、鴨、魚、鵝、麻雀等,以此為主題布置家庭作業,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把握住這些小動物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創意繪畫,在班級內部舉辦一次小小的趣味創意比賽,積極鼓勵每一個孩子開動腦筋、發揮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設置多個有趣好玩的獎項,由學生投票表決,再加上教師打分綜合評價,并對所有作品進行逐一點評。鄉村生活話題的討論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創作潛能,借助問答、探討、分享的方式引導學生從鄉村生活中去尋找繪畫創作的靈感來源。在作品展示與評價環節,則需要給予學生正面評價和鼓勵,從而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與成就感。
(3)學習傳統文化,融入當地特色元素
在鄉村美術教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當地的傳統文化與藝術特色是上佳的教學素材,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不少鄉村地區仍舊保留著大量的傳統文化瑰寶、手工藝,教師可以深入了解、研究這些傳統文化與當地特色,并探究如何將這些元素融入美術課堂教學,借此開闊學生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面。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第二冊“雕泥板”時,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能夠了解泥雕制作工藝,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切實感受泥雕制作工藝,并掌握一系列基本的泥板雕塑技巧。美術教師要在備課期間深入了解當地的傳統文化、藝術、建筑、服飾,并進行整合制作成精美畫報,供學生們觀看、欣賞,帶學生走進當地傳統文化與民間藝術,以此來啟發他們的創作靈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采用PPT課件形式播放,帶領班級學生一起欣賞這些當地傳統藝術、特色文化。在欣賞完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舉手來談一談他們對這些傳統藝術、手工藝制品的感受,并列舉出哪一個作品是最吸引他們的。當到了制作泥版畫環節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啟發學生、點撥學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具有當地特色的藝術作品、手工藝品,并學會從中吸取創作靈感。美術教師可以一步步指引學生提取不同傳統藝術品中的裝飾圖案、花紋、特色元素,并將這些元素應用到泥板雕刻的過程中來,從而實現鄉村傳統藝術與美術教學的充分融合,讓兩者能夠相輔相成,激發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興趣與創作潛能。
(4)組織課外實踐,帶領學生走近自然
對于鄉村美術教育而言,其所在的自然環境是天然的美術教育大寶庫。作為教師應當主動帶領學生前往開展課外美術實踐活動,讓孩子們走到陽光下、走到大自然中去切實感受自然氣之美。引導學生去觀察、感受、尋找、體會。優美宜人的自然環境中有造型各異的植物、色彩鮮艷的花卉、有趣可愛的昆蟲,都可以給予孩子們線條、造型、色彩、光影等多方面的創作靈感,這是鄉村地區小學美術教學中可被使用的寶貴教學資源。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美術第三冊“走進大自然”時,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提問的形式導入:“同學們,大自然有著鬼斧神工般的美麗,一年四季的變換,山川河流,晚霞日出,這些景致都十分美麗。請大家來分享一下你最喜歡大自然的哪個部分或者是哪個季節,跟大家分享一下你覺得最美麗的自然景色。”以此為課程主題進行鋪墊,然后教師負責帶領班級學生帶著繪畫工具,前往附近的村寨、大山、溪流、麥田等地點,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開展戶外寫生活動。鼓勵他們深入這些自然風景中去觀察,然后盡情揮灑他們的創意,運用不同的手法去表現一幅美麗的自然風景。既可以是純粹的繪畫,也可以是樹葉、花卉的拼貼畫、還可以用拓印、疊涂、線條去表現大自然之美。
4.結語
綜上所述,將鄉村本土文化、藝術、手工藝、建筑裝飾等多種元素融入美術課,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構建和諧、完整、輕松、開放的美術學習氛圍;采用豐富有趣的教學方式,有效培養鄉村地區學生的審美水平、藝術修養、創作能力、創意思維,推動小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俞晶晶.以鄉村資源提升美術教育有效性的途徑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