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明
眾所周知,生物的一個特性是“趨利避害”。害怕某種物體可以使我們遠離危險的情境,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避害。這種害怕有些來源于現實的狀況,比如車禍,聽到就會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比如看到蛇,大家都會害怕,盡管大多數人從未被蛇攻擊過。
保持一定程度的害怕對我們是有利的,它可以使人保持警惕,對那些會對我們產生不利的情境加強注意,做好準備,以備不測。我常聽朋友說自己會產生莫名其妙的危機感,這樣的擔心可以使我們提高警惕,防范可能出現的險情,并且可以使身體處于靈活機動的狀態,便于隨時采取行動,所以適度的害怕有它有利的一面。
當然,事情總有兩面,我也看到很多朋友為自己的擔心而感到不安。他們擔心突發意外,擔心一些無法防備的事情。同時他們又疑慮自己的這種擔心是否正常,因而不能釋懷。其實,情緒是可以管理的,對于害怕來說,和它相處的最好方法是接納它、感激它,而不是逃避它、排斥它。
比如過馬路時會冒出要發生車禍的念頭,非常害怕,那么就對這個害怕說:“感謝你提示我過馬路時要注意安全,感謝你提示我如果不小心就會發生可怕的后果,我已經知道了,我會小心過馬路的。”然后做該做的事情,一慢二看三通過,這樣做,就會使害怕保持在一個合適的度,既起到提示警告的作用又不至于妨礙我們的正常生活。
當我們害怕一些本不該害怕的事物時,應該想想,我們害怕的到底是什么。比如怕黑,也許是害怕黑暗中隱藏的壞人,也許是害怕黑暗中看不清路會摔跤;怕父母,也許是害怕自己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而使父母傷心,也許是害怕自己做錯事而受到父母斥責……弄清楚自己真正害怕的東西,才能“對癥下藥”。
害怕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把它當作朋友,它就能幫你;把它看成敵人,它就會傷害你。害怕連同其他許多看上去不那么好的情緒,比如痛苦、失落、悲哀、憤怒等,都是幫助我們更好生存的法寶。接納它、善待它、面對它,你會從中感悟到生活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