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德香
摘 要:欣賞課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關鍵教學部分,音樂欣賞教學能夠有效培育小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小學生的藝術素養與審美情趣。而對于低學段小學生來說,想要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時間內感受到音樂作品的意境、情緒、氛圍及主題,是較為困難的。故此,音樂教師應當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與性格特點出發,巧妙借助體態律動幫助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走進音樂,充分發揮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本文將針對小學低段欣賞課中體態律動的有效實踐手段展開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小學低段;欣賞課;體態律動;實踐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2)20-0127-03
A practical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use of body rhythm in the appreciation class of primary school
GAO Dexiang? (Hef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ishui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China)
【Abstract】Appreciation class is a key teaching part of primary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Music appreciation teaching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appreciation ability and improve their artistic quality and aesthetic taste.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lower grade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feel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mood, atmosphere and theme of a musical work within 40 minutes of class time. Therefore, music teachers should start from the law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skillfully use body rhythm to help students feel, appreciate, and walk into music, so a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teaching effect of music appreciation clas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effective practice methods of body rhythm in the appreciation class of primary school.
【Keywords】Lower grade of primary school; Appreciation class; Body rhythm; Practical application
低學段的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階段。音樂作品雖然有著極強的感染力、韻律感與視覺感官的沖擊力,但是想要透過聆聽深入感受到音樂作品蘊涵的主題內涵,還是有著一定的難度,這點也正是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難點之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需要打破傳統音樂教學模式,跳出原有的教學思路框架,借助可視化的體態律動與舞蹈動作幫助孩子們賞析音樂作品,營造活潑、有趣、形象、生動的音樂欣賞課堂。
1.小學低段欣賞課現狀
音樂欣賞課是培育小學生音樂鑒賞能力與審美水平的重要教學部分,在帶領孩子們欣賞不同音樂的同時,引導他們發現音樂藝術的魅力,陶冶心靈,培養情操,學會去熱愛生活、學習音樂、走近音樂、愛上音樂,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真正實現以美育人的音樂課程教學目標。然而,在我國目前小學音樂欣賞課教學中仍舊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急需音樂教育者們去關注、重視和改善。
第一,小學音樂欣賞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部分音樂教師將教學側重點放置在了歌曲的演唱教學、樂器演奏、音樂知識講解之上,欣賞課雖然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關鍵環節,但不少教師并沒有真正發揮出欣賞課的教學價值,使之成了一種形式化的表演。本該是培育學生音樂素養的欣賞課成了走過場,被教師一筆帶過,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審美情趣并沒有獲得提高。
第二,欣賞課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教學效率低、質量低。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與情感,鍛煉小學生的鑒賞水平,提升審美,陶冶心靈,促進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然而部分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模式枯燥、單一、死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不上來,欣賞課教學質量也難以提升。教學模式固化還會導致音樂課堂的氛圍變得枯燥沉悶,導致學生積極性被削弱。
第三,忽視學生的自身音樂素養與欣賞水平。這種情況較為常見,音樂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時,并沒有充分考量到班級學生的音樂水平與欣賞能力。在開展欣賞課時過分注重于音樂理論知識的講解和音樂作品的分析,使得欣賞課變得刻板枯燥,尤其是對于低學段的小學生來說,音樂作品本身的節奏、旋律、曲調、變化是非常抽象的,這種分析為主的音樂欣賞教學法既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也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總而言之,目前小學低段欣賞課教學過程中的確存在一些常態化問題,音樂教師需要將欣賞課重視起來,不斷在教學實踐中評估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成效,努力研究更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授課方式,切實提升低年級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與藝術修養。
2.小學低段欣賞課中有效運用體態律動的實施方向
(1)抽象轉為具象
為了使低學段學生也能夠充分理解音樂之美,真實感受到音樂作品中所蘊涵的意境與氛圍,在開展音樂欣賞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體態律動與多媒體設備,利用動作模仿、情境模擬、拍打節拍、跺腳點頭等體態形式上的律動,將音樂作品的情感、氛圍充分渲染出來,借此引導學生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
(2)音樂結合舞蹈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都是經過專家精心挑選的,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們聆聽、欣賞,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歌曲題材豐富多元。作為音樂教師應當充分運用好教材,可以在帶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時加入一些舞蹈元素,以舞蹈的體態、律動之美去感染學生,借助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舞蹈幫助學生欣賞樂曲的情感、情緒、意境、內涵。
(3)帶動學生律動
在引導學生欣賞音樂作品時,適當加入一些與音樂相關的簡單動作,既能夠帶動孩子們的參與熱情,還可以加深他們對于樂曲的了解。特別是一些節奏感強、活潑歡快的歌曲最能夠帶動學生,教師還可以積極鼓勵學生自編自創舞蹈動作,融入音樂作品,拍打、擊掌、點頭、扭動,帶領他們邊唱邊動,使學生完全融入樂曲渲染出來的氛圍,加深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細微的節奏、音調、旋律變化中感受樂曲內涵,尋找創作者所賦予的情感思想。
3.小學低段欣賞課中有效運用體態律動的實踐策略
(1)借助體態律動,理解音樂內涵
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主題、旋律、結構也有相當大的區別,極具感染力與藝術張力。音樂作品背后是創作者所賦予的情感、情緒、思想、意境,對于沒有音樂理論基礎的低年級學生來說,通過聆聽、欣賞就辨析出樂曲的主題內涵是有難度的。因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旋律的走向、音符的跳動、停頓轉折、音色變化,這些是細膩而抽象的。因此,教師需要將音樂作品以更為直觀形象的方式展現給學生,借助體態與肢體的律動,讓低學段的孩子也能夠慢慢去捕捉音樂作品的變化,逐步體會到其中的情緒與情境。例如,在學習到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幸福拍手歌》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些簡單易上手的樂器,或是自制樂器作為教學輔助道具,例如,沙錘、手搖鈴、腰鼓等。這首《幸福拍手歌》節奏歡快活潑,歌曲簡單動聽、朗朗上口,節奏鮮明,很有特點,十分適合低學段的孩子們學習。教師可以播放歌曲,讓孩子們實際感受這首曲子的旋律與節奏,然后由教師配合伴奏范唱,“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帶有重復性的歌詞與活潑有力的節奏能夠展現出歌曲活潑童趣的一面。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分為兩部分,一半學生使用樂器,另外一半的學生則采用跺腳、拍手的方式。“同學們,歌詞中說如果感到幸福就可以拍拍手,現在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讓我們大家一起把幸福表現出來,好不好?”帶領全班學生跟著歌曲的旋律進行伴奏,一半運用手中的樂器,一半運用自己的肢體律動,跟著音樂邊唱邊聽邊動,營造出活躍熱烈的歡樂氛圍,讓全體學生真正融入這首歌曲。最后,教師可以請幾名學生來談一談,這首歌曲帶給人什么樣的感受,想在什么時候演唱、播放這首歌曲,對歌曲進行簡單的分析與點評。
(2)加入舞蹈動作,提高音樂體驗
體態律動是人類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當人們聽到音樂時不由自主地會跟著旋律律動起來,深深地沉浸在音樂世界中,人們通過這種肢體的隨心所欲的律動來表達他們對音樂的感受,這種感受是發于內心的。鑒于這一點,在目前小學低學段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可以將音樂鑒賞與舞蹈動作結合教學,帶領學生們欣賞樂曲加的同時設計一些優美的舞蹈,將音樂作品的氛圍與情境通過舞蹈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幫助孩子們更加透徹地理解樂曲。與此同時,優美動人的舞蹈加上動聽悅耳的音樂構成了一副極致迷人的畫面,學生可以在這種身臨其境的情境氛圍下沉浸于音樂中,舞蹈與音樂的融合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與藝術張力,有效提高小學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舉例說明,在教授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下冊《快樂的啰嗦》時,這首曲子是一首歡快的彝族音樂,歡快且十分有節奏感。教師可以在正式欣賞這首歌曲前帶領學生一同觀看視頻,初步了解彝族以及他們的音樂文化、舞蹈藝術。然后在聆聽這首音樂歌曲時,有舞蹈功底的教師可以換上舞蹈服,配合著快樂的樂曲翩翩起舞,直觀向班級學生展現這首歌曲的氛圍。邀請幾名學生上臺模仿舞蹈動作,請臺下的學生配合音樂一同拍手,拍打節奏,或是跟隨著音樂的旋律有節奏的呼喊,將課堂的氛圍帶動起來。開展師生互動,教師展示舞蹈動作,學生們一同學習、聆聽,邊跳邊唱。最后教師可以細致地講解這首歌曲,請學生概括總結出這首彝族樂曲的特點、特色,并進行逐一點評。
(3)鼓勵自編自創,欣賞結合律動
為了進一步增強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與感受能力,教師可以在帶領孩子們欣賞樂曲作品時,鼓勵他們發散思維,在聆聽音樂的同時進行思考,并將樂曲中的情感思想轉化為具有音樂性的體態律動。音樂作品通過旋律、音調、音色等變化來表現創作者的情感與思想,樂曲、歌曲可以通過肢體的律動去感受到。例如,在學習到蘇少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好朋友”時,這課要求學生欣賞兩首歌曲《大白象》《口哨與小狗》,教師可以先帶領班級學生仔細聆聽這兩首充滿童趣的歌曲,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4~5個學生為一組。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簽紙放入箱子中,由學生進行抽簽,選擇表演哪一首歌曲。鼓勵學生根據這兩首歌曲所展現出來的氛圍,結合歌詞自編自創舞蹈動作,進行合作小組表演。既可以模仿歌曲中的動物造型,也可以加入一些活潑可愛的跳躍、邁步、拍打、擊掌、扭腰等體態上的律動。請學生分組上臺表演,由臺下的學生進行投票打分,每一組表演完之后,教師可以給予逐一點評,并請參與表演的學生來講一講動作設計的靈感來源,如何與其他同伴一起配合音樂,分享一下他們 如何將舞蹈動作、肢體律動融入歌曲之中。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增強了孩子們的音樂鑒賞能力,對歌曲的含義與氛圍了解得更加深入,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協調合作能力與創造力,促進音樂素養的有效發展。
(4)組織情境游戲,提升鑒賞能力
在小學低學段音樂欣賞課中,為了帶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加1~2年級學生對音樂歌曲的鑒賞能力,音樂教師可圍繞欣賞課教學任務組織情境游戲,以情境歌舞劇的方式將體態律動與音樂欣賞完美融合,載歌載舞,情境交融,既能夠讓學生們沉浸在樂曲所營造出來的氛圍中,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了對音樂的直觀感受,體態律動讓音樂變得生動而形象,而且有效增加了欣賞課的趣味性與參與性。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音樂教師需要注重情境歌舞活動的課時占比,避免喧賓奪主的情況發生。例如,在教授蘇少版小學音樂一年級第六單元“森林里的故事”時,教師將要帶領學生欣賞三首歌曲《尤開迪》《小猴子》《未孵化的鳥雛的舞蹈》。這三首歌曲充滿童趣,活潑可愛,而且都圍繞“森林”這一主題。那么,在開展欣賞教學時,可采取“聽、唱、跳、演”的課堂流程。首先,帶著學生們一同欣賞這三首歌曲,歌曲旋律跳躍、活潑、生動,具有節奏感和歡樂的氛圍,教師可以讓學生投票選出最喜歡的一首歌曲,并邀請學生來談一談自己為什么喜歡這首歌曲,鼓勵和啟發學生講出自己對于歌曲的理解。然后,根據學生們的選擇進行分組,每組學生需要根據歌曲的旋律和歌詞來創作舞蹈動作,并加入一些簡單的故事劇情進行表演。學生們可以穿戴頭飾、拿上道具,在音樂營造出來的氛圍中表演,歌舞結合,趣味盎然,孩子們不僅在表演中加入有趣可愛的體態律動,還展現了豐富的神態和表情,增加了情境歌舞的視覺效果。最后,每組學生表演完后教師需要逐一點評,給予鼓勵,同時讓學生們自己來談談為什么設計這些動作,表演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表演的內容與歌曲的聯系在哪里,以此鍛煉小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有趣益智,活潑靈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教育階段中,音樂是不可取代的美育課程之一,它能夠培育學生的音樂素養與審美情趣,讓學生從優美動人的音樂作品中洗滌心靈,啟迪智慧,陶冶情操,進一步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成長。欣賞課是小學音樂課程中十分關鍵的一環,為了有效提升低學段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可以結合歌曲作品融入體態律動,將看似抽象晦澀的音樂作品內涵直觀呈現出來,引導學生通過肢體的擺動來切實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隋云.“舞”動音樂課堂——淺談舞蹈律動在小學低年級欣賞教學中的應用[J].北方音樂,2018(16).
[2]徐丹.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的策略[J].教育觀察,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