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剛
一場“月宮”奇妙游,共述千里嬋娟。由河南廣播電視臺、優酷聯合出品,河南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制作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2022中秋奇妙游》9月9日登陸大象新聞客戶端、優酷、河南衛視播出。今年的《中秋奇妙游》除保留“中國節日”系列節目一貫的國潮、國風審美,還邀請張晞臨、寶石Gem、裁縫鋪、陳立農、陸虎、屠洪剛、吳碧霞等加盟,用包括舞蹈、歌曲、情景表演在內的多元形式,通過4個篇章重新解讀“中秋團圓”這一主題。
回顧今年節目的創作歷程,總導演陳雷表示,“中國節日”系列作為一檔傳統文化類節目,已經到了求新求變的階段,因此在今年的《中秋奇妙游》中,主創團隊進行了很多原創嘗試,希望通過古今交融、中外結合的形式,找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新視角,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背后的積淀與傳承。
《2022中秋奇妙游》以神話傳說“嫦娥奔月”開場,采用月宮俯瞰人間的視角,開啟一場充滿想象力的奇妙之旅。在這里,月宮的桂樹開出的不僅僅是桂花,還有來自人間的愿望;嫦娥與玉兔在相伴實現人們中秋拜月愿望的同時,一覽人間百態。
“今年的晚會講了很多故事。”陳雷介紹,在共圓中秋拜月愿望這一主線下,晚會的每個單元都是獨立的故事,這些故事緊扣“相思”“追夢”“療愈”和“團圓”等主題,通過“故事中的故事”的方式,圍繞“中秋團圓”這一核心不斷延伸發散。
相較往年,今年晚會的節目形式更為多樣,且歌曲類節目有所增加。其中,寶石Gem、吳碧霞共同呈現的說唱節目《一封家書2022》,為觀眾講述一對母子曾經的“逃離”與后來的團圓故事;陳立農演唱的《此時明月》,通過實景記錄兩岸“雙向奔赴”的路牌、街邊小攤的“家鄉味道”,融合大陸與臺灣的共同“記憶”,表達天涯共此時的思鄉之情。情景舞劇《神都相逢》在技術支持下,展現不同歷史時空歷史人物的獨特邂逅;舞蹈《子曰》中,孔子“學以致用”的治學態度,與清華大學人工智能成果產生奇妙碰撞。此外,還有音武詩畫《自古英雄出少年》、情景表演《我欲乘風》等節目與觀眾見面。
回顧《2022中秋奇妙游》的創作過程,陳雷感慨,“是歷年來難度最大”的一次。最初的“奇妙游”系列是對已有的成品化舞蹈節目進行影視化創作,隨著系列化內容不斷推出,原創節目比例逐漸增加,“今年《中秋奇妙游》的原創度已經達到90%以上。團隊要在節目創作的同時拍攝,并且要將12個節目串聯起來,形成流暢的故事線。”通過不斷磨合、調整,團隊最終確定了目前的方案。
今年的《中秋奇妙游》未拘泥于古裝等形式,而是嘗試將中國傳統文化意象,以更多樣且更具傳播性的樣態展現。陳雷表示,“傳統文化的呈現不只局限于傳統文化的樣式、樣態,以及標簽性、符號性內容。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傳統文化已經融入每個人的日常,這些內容與現代元素的融合并不突兀。”

立足國際視野,解讀中秋文化是主創團隊的全新嘗試。
“我一直想用幾句簡單的話來闡述中國的中秋節在紀念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最終出現在蘇軾的《水調歌頭》中。”陳雷表示,這首詞清晰地展現了中國人對中秋佳節的情感:是對“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遺憾和哲學思索,是“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景。這種穿越千年傳承而來的情感,是今年晚會的呈現主體。而如何讓不同國家的人感受并接受這種情感,是主創團隊思考的重點。
“中國傳統文化的受眾不只是華人群體,海外傳播同樣重要。”陳雷認為,傳統文化類節目制作,不能一味強調民族特點、民族符號,而是要將這些特點、符號與時代情感相融合。制作團隊要站在觀眾的角度,考慮他們想看到什么,什么內容能夠讓觀眾看得懂、看得開心、看得感動——即“要和觀眾同頻共振”。
比如,情景表演《我欲乘風》通過類似“現場演講”的形式,講述舍身追逐航天夢的先驅、明代士大夫萬戶(本名陶成道)的故事。如今,中國航天事業取得巨大突破,正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從茫茫宇宙傳回的一句“謝謝你,萬戶”,促成了“飛天先驅”明朝士大夫萬戶與航天員之間的跨時空對話,實現了情境上的古今勾連,情感上的同頻共振。
整個節目的尾聲《千里共嬋娟》,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小朋友們身穿漢服,用十國語言吟唱這首經典宋詞;航天員劉洋彈起了古箏,與具有8000多年歷史的賈湖骨笛合奏出一曲“時空對話”。節目組希望能夠借此讓更多國家的觀眾感受中國中秋文化的時空傳承魅力。
“今年晚會對‘團圓的解讀比較開闊。”陳雷表示,人類對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相同的,人類的情感是共通的,觀眾可以在晚會中看到親人的團圓,看到跨越時間的思想共鳴。“我們希望通過這臺晚會倡導人類的大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