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3月16日,在杭州市湍口鎮三聯村,新鄉賢代表、黨員志愿者方剛(中)在鄉賢工作室的直播間和其他鄉賢一起直播推介農特產品(徐昱/ 攝)
2021年,張海龍決定把全家人從北京市區搬回郊區平谷。
平谷區是張海龍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如今事業的重心。2019年,張海龍創建了北京鄉博博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鄉博博”),從此投身鄉村民宿領域,成為一名民宿主人,即行業內所稱的民宿主。經過三年的發展,鄉博博已成為平谷區代表性民宿企業。
“我相信回到鄉村是對的。通過鄉村民宿,我們的企業能創造經濟價值,也能創造社會價值,對個人而言,這讓我的人生意義更加飽滿。”張海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城市化浪潮依然洶涌的當下,一批進入鄉村的有識之士,通過發展鄉村民宿,將植根鄉土的院落改變為激活村莊的城鄉對話空間,并運用智慧和恒心參與到鄉村治理與建設之中。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批具有特長專長、公益心以及一定社會威望的社會賢達,正在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成為新鄉賢。在民宿人當中,便涌現出了一批稱得上新鄉賢的人。”中國旅游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張曉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張曉軍看來,鄉村社區以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為基礎,非常重視“情”的紐帶性,進入鄉村的外來人只有把“情”打通,才能融入社區之中,進而參與到鄉村社區的建設中來。
張海龍是羊倌的兒子,他的微信名里一直帶著“放羊娃”三個字。
1988年,張海龍出生在平谷區東高村鎮東高村,兒時跟著爺爺到附近塔山上放羊,走遍了塔山的前前后后。爺爺放羊是散養,到了父親接手時已變成規模化養殖,張家也成為當地有名的養殖專業戶。
張海龍在父親的殷切希望下實現了“進城”夢想,他完成學業后在北京市區的一家央企從事互聯網通信工作,工作之余會用自己的專長幫父親的養殖場拓展銷售渠道。
來往于城市和村莊,張海龍感到家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村莊日漸冷清。30歲那年,經過考量,張海龍決定讓妻子留在市區,自己辭職返鄉創業。
“這個決定讓父親難以理解——放棄城里體面的工作,回村里有什么前途?”但張海龍認為,在鄉村創業造福一方所帶來的成就感,要大于一份城里工作給予自己的人生價值。
張海龍先從“互聯網+羊產業鏈”開始做起,接著又聯合平谷區的9位創業青年創辦了北京桃娃農業科技公司,開發平谷大桃產業鏈。
2018年,張海龍參加了北京市委組織部和北京市農工委共同資助的創業指導交流團,考察參觀了臺灣地區的民宿和休閑觀光農業,這讓他產生從農產品領域轉型到鄉村民宿領域的想法。他走過平谷區的許多村莊,看到這些村莊都有閑置甚至荒廢的農宅,感到開辦民宿將是盤活這些鄉村閑置資產的最佳切入點。
此時,北京市郊已出現一批民宿品牌,延慶區的原鄉里民宿就是其中之一。
原鄉里民宿的創始人曹一勇生于上世紀60年代,曾在國資委某直屬大型設計院擔任總建筑師,后來創辦了自己的建筑設計公司。這位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曾在職業生涯中參與過許多城市地產項目。曹一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時主要是為高速發展的城市化服務。”
20年前,曹一勇到江西婺源旅行,這讓他想起兒時在鄉村探親的經歷。和張海龍不同,曹一勇生于城市、長于城市,只是兒時常隨父母去農村探望祖父母。
記憶中的村莊盡是低矮的土坯房,生活環境和城市大相徑庭,年幼時曹一勇談不上喜歡那里。在婺源的旅行,卻讓曹一勇感知到了鄉村之美以及鄉村生活帶來的療愈體驗。
2015年,曹一勇承接了河北省承德市政府委托的一個美麗鄉村規劃項目,由此開始真正走進鄉村,也接觸起民宿行業。
曹一勇決定把人生的下半場放在鄉村,他認為:“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間有著諸多不平等,而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城鄉間發展環境的差異將會日漸縮小,未來鄉村一定會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亮點。”

北京市平谷區黃松峪鄉民宿“梨墅”緊鄰梨樹溝休閑小鎮
據張曉軍觀察,在鄉村民宿領域,有一大批看好鄉村價值、對鄉村未來有一定預期并愿意投身鄉村建設的人,其中既有曹一勇這樣有理念、情懷、知識和一定資產的城市精英,也有張海龍這樣在城市中掌握特長專長后,轉身反哺鄉村的返鄉創業者。
通過經營民宿,民宿主將資金和資源投入鄉村,也參與了一場鄉村社區的煥新運動,被當地認可為新鄉賢。
在廣東省梅州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委農辦聯合評選的2021年“客都好鄉賢”名單中,便有一位民宿主——廣東民宿協會副會長、禾肚里民宿創始人鄭春桃。
鄭春桃出生于梅州市大埔縣,曾在珠三角地區幼兒教育領域工作多年。2015年,鄭春桃在惠州通過改造一所廢棄學校,創辦了禾肚里民宿。2018年,在梅州市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鄭春桃把禾肚里民宿引入大埔縣漳北村,開始了“以宿帶村”的鄉村建設實踐。
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禾肚里民宿在漳北村已發展成“民宿+農耕+研學+文旅”田園綜合體。借此,整村的閑置物業得以重塑,變成民宿、餐廳、游客服務中心、書吧、陶藝吧、民宿學院等,而禾肚里打造的采摘園、鄉野綠道等旅游配套設施,也讓漳北村基礎環境得到了提升。
在當地政府的牽引和鄭春桃團隊的帶動下,當地生產的大埔蜜柚、西河富硒食品等農副產品,變成了民宿中的暢銷商品,有的村民成為民宿員工,20多名留守婦女實現了家門口的就業。
如鄭春桃一樣的新鄉賢式民宿主并非個例。
在進入民宿行業前,北京市延慶區民宿品牌“石光長城”創始人賀玉玲一直在餐飲業深耕。出生于延慶村莊的她,事業重心一度放在市區的延慶特色美食店。

2021年4月30日,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橫河鎮,游客在禾肚里民宿游玩
2015年,賀玉玲在長城腳下的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開辦了一家四合院餐廳。雖然不是本村人,但是賀玉玲卻對村莊的生存狀況深感熟悉——與不少北方山區的村莊一樣,這里曾經也是房屋破敗,村民老齡化嚴重,只能靠有限的土地和果木獲取少許收入。
為了帶動整村發展,賀玉玲租下村內20個院落,創辦了石光長城民宿,并和村集體共同修整村內道路、修建村史館,還恢復了露天影院,新建咖啡廳、書屋,請村內的長城守護人為游客講述長城文化,每日為村內60歲以上老人免費發放雞蛋、牛奶。
石光長城民宿每年可為石峽村帶來2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七年時間,其為村里帶來的變化有目共睹。2020年,石峽村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賀玉玲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在鄉村創業,需要具備社會責任意識,讓村民獲得實在的好處,和村民成為一家人。”
在推動城鄉資源有效連接,進而促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之外,如何營建出新老村民共生共贏、充滿活力的新型社區,已成為深耕鄉村的民宿主有意識探索的發展方向。
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副教授張佰明長期調研鄉村民宿,他對《瞭望東方周刊》說:“我接觸過的諸多民宿主,普遍以積極的建設者姿態參與村內事務,以做大蛋糕的格局經營村莊資源,其中不乏以做社會企業的心態參與公共事務的人。”
根據張佰明的觀察,各地民宿經過近七八年時間的經營,民宿主普遍處理好了與村干部、村集體和村民的關系,其中已有不少人成為了村兩委治理鄉村的參謀、顧問。
在張曉軍看來,鄉村社區以熟人社會的人際關系為基礎,非常重視“情”的紐帶性,進入鄉村的外來人只有把“情”打通,才能融入社區之中,進而參與到鄉村社區的建設中來。
張海龍在2019年開始正式布局自己在平谷區的民宿創業版圖,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沖擊后,出于公益心,他帶著自己的團隊開始深入到平谷區多個村莊做志愿者。
張海龍認為,這個舉動達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與服務過的村莊建立起了情感和信任,這份信任的基石讓他在后來拓展民宿房源、聯系合作村莊時,省去許多溝通成本。
利用自己在平谷區的資源和人脈,張海龍如今正在把鄉博博發展成服務城鄉的平臺型企業。
市民想在鄉村開民宿,往往面臨對鄉村文化不熟悉、缺乏對接鄉村資源的有效通道等困難;同時,村民若想自己開辦民宿,又對城市消費者需求了解不透徹、缺乏設計和運營服務的支持。
張海龍認為,自己的企業有條件同時服務市民與村民,尤其可以減少城鄉對接時人際溝通的困難。
“城鄉發展間存在諸多體制機制的堵點,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障礙。一些優秀的民宿主人敏銳地發現了這些堵點和障礙,嘗試著利用自己的知識與資源去打通和突破。”張曉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在引入民宿的村莊,城市消費者與村民共享公共空間、向村民了解當地文化,民宿主在這個場景中不僅是城鄉資源的對接者,也成為城鄉文明對話的牽線人。
2018年,宿集營造社召集人夏雨清將幾個著名民宿品牌引進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整合為“黃河宿集”。
如今,沙坡頭已成為西北地區著名的民宿集群所在地。當地長期廢棄的村莊通過引入高品質民宿、書店、餐廳、美術館等多種業態,疊加長城、黃河、沙漠、戈壁、古村、綠洲等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已變成市民眼中的“中國的摩洛哥小鎮”。
民宿讓沉寂的村莊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展現了與以往村莊不一樣的社區樣貌。張佰明認為,這讓市民與村民都看到了民宿價值,進而增進了彼此信任,讓民宿成為促進城鄉要素融合的有效載體和通道。
在推動城鄉資源有效連接,進而促進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之外,如何營建出新老村民共生共贏、充滿活力的新型社區,已成為深耕鄉村的民宿主有意識探索的發展方向。
曾在北京做過十余年律師事務所合伙人的謝懌雪,如今是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筱村鎮徐岙底村的新村民,作為村中民宿品牌“墟里”的創始人,她并沒有把自己當作單純的民宿運營者,而是“未來鄉村社區的營造者”。
徐岙底曾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泰順縣政府和墟里(上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簽署“墟里·徐岙底特色生態旅游示范村”項目合作協議,由墟里團隊擔任整村運營方,對傳統村落進行環境整治、民居改造利用等。
在謝懌雪看來,民宿應將鄉村的多元化價值挖掘出來并傳遞給市民,讓城鄉共同受益。在2018年上述項目開建伊始,她便致力于將徐岙底打造為新老共處、可持續發展、可深度體驗鄉村生活的新型社區。
“墟里”進駐后,通過修繕老宅為原有村民提供更舒適的生活環境。來到徐岙底“墟里”的市民可在村中不同的功能區體驗手工、展覽、農耕等活動,也可成為志愿者親身參與鄉村研學教育實踐。
為讓村中保持煙火氣,謝懌雪已將團隊遷到村里辦公、居住,又依托“墟里”吸引市民在這里定居、創業。不久前,“墟里·全球新鄉民招募”開啟,邀請有志于鄉村建設者參與“徐岙底共建計劃”,名額只有12個,卻有超過百人提交申請。未來,“墟里”將為通過招募的入鄉創業者提供居所和工作室,讓他們成為徐岙底的新居民。
“民宿主的新鄉賢作用已經被認可,一些優秀從業者也因其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貢獻在地區發展中釋放更大能量。”張曉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例如,在2021年底北京市延慶區政協換屆選舉中,包括曹一勇在內的三位民宿主當選延慶區政協常務委員;鄭春桃目前正在履職梅州市第八屆政協委員;張海龍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手;謝懌雪被評選為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最美鄉賢”……
這些成為新鄉賢的民宿主,均有著在鄉村建設新型社區形態的愿景——即張佰明所稱的“城鄉社區”。
張佰明認為,“城鄉社區”是超越現代城市與傳統鄉村的新型文旅融合社區,也是就地城鎮化可依托的未來空間,它以高品質住宿設施為載體來滿足市民現代化需求,將城市審美趣味、消費理念與鄉村地域文化、自然環境高度融合,由投資運營主體與當地村民共同打造。
“深耕一地的民宿主是市民入鄉的先導、接引更多資源推動城鄉融合的關鍵人物,進而也是未來城鄉社區的運營軸心、推動社會善治的全新民間力量。”張佰明說。

游客在“原鄉里·三司”體驗松塔彩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