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昀

浙江杭州青龍塢言幾又書店一角(鄭勛/ 攝)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桐廬,這個被造化之力格外偏愛的地方,其優美的自然和居住環境歷來為人所稱道,有著豐富而獨特的人文景觀。
十年前,桐廬縣蘆茨村被納入省級慢生活旅游體驗區。當年蘆茨村便放大生態優勢,著力發展“美麗經濟”,并成立了農家樂黨支部。從此,民宿產業開始引領當地農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2022年2月,浙江省發改委公布第二批23個大花園示范縣建設優秀典型案例,桐廬縣的文旅案例“富春江上詩意棲居慢生活”,成為杭州地區唯一入選案例。
十年鍛造,桐廬民宿講好了“桐廬模式”的故事,也迎來了新機遇。
與桐廬縣城隔水相望的山叫桐君山。南宋人祝穆在《方輿勝覽》中寫到,4000余年前,“藥祖”桐君老人在此山采藥、煉丹,并在桐樹下造了座茅草房。桐廬地名出于此。
這里自古有著陶淵明筆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隱居生活意境。
桐廬模式有其獨特之處——以頂層設計為引領,因地制宜,因村而異,集成優勢,一宿一案。
蘆茨村位于桐廬縣西南部,由9個自然村組成,青龍塢即是其中一個。沿一條蜿蜒的盤山公路九轉八彎而上,走過一座橫臥淺灘的古舊石橋,便到了相對平坦的山腰處,在青龍塢不到一公里的村公路上,有十多家高端民宿,這里就是蘆茨村高端民宿的聚集地。
“青龍塢其實是由三個村莊組成,分別是青龍塢、外深坑、里深坑,我們2016年來到這里時,村里的原住民已經不多。”青龍塢流云鄉墅民宿主王鶴翀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2005年,桐廬開始計劃借助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秀美的山水資源,吸引村民回鄉發展休閑旅游產業,通過招引精品項目,有效盤活閑置房屋與存量土地。
2014年,為推進“空心村二次創業”,富春江鎮和慢生活管理委員會對青龍塢、外深坑、里深坑進行整體規劃,整理歸納出44幢農房,通過項目招引,區域總投資近2億元,引進“放語空”“流云”“靜廬瀾柵”“天方夜譚”“開滿山野”等12個特色項目入駐。民宿群形成了產業集群,這里也被稱為“青龍塢藝術谷區”。
“以‘民宿+藝術模式打造青龍塢其實也算是個巧合。”王鶴翀說。浙江企業家外婆家餐飲有限公司創始人吳國平,作為最早屬意青龍塢的投資人,他身邊聚集著一群藝術家和設計師,正是這個群體關注到了這片山野的民宿發展。
王鶴翀畢業于美院,從事過十多年的地產營銷,他的妻子曾經就職于一家德國公司,兩人相識于戶外俱樂部,由于對山野自然的熱愛,一個“民宿夢”在內心滋長發酵了許多年。
他們去過麗江,去過莫干山;在桐廬住了三個月,考察了100多個村子,最終著迷于青龍塢雨霧彌漫的梯田和這里疏密有致的整體布局,便在此處修建了流云鄉墅。
黃土墻,石子路,流云鄉墅保留了村里原本鄉村住宅的夯土外形,再經由多位知名設計師設計,打造了8棟房子、16個房間的民宿體。質樸的外表下,多種現代元素被運用于室內設計中,提升居住體驗和舒適度。
“我們有八成左右的客人來自上海,一成的客人來自杭州,另外的客人來自全國各地。”王鶴翀說。2022年6月20日前后,上海客源可輸出后,流云鄉墅引來了“超級高峰”,這家均價2000元的高端民宿,僅開放當天就接到80余個訂單。
富春江穿過桐廬縣城,老城與新城隔江而望,桐廬規劃館佇立新城江邊,隔一江煙雨,歲月在這里仿佛變慢了。
2003年,同濟學子李暉創辦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桐廬縣規劃館正是由其出品。在已打造的國內500余主題展示館中,“風語筑”與流云鄉墅結合建造的放語空公共空間是個特殊存在。
2016年,王鶴翀將目光聚焦于青龍塢時,李暉恰好完成桐廬規劃館項目。“風語筑”希望打造一條參觀流線,從上海總部到桐廬縣城再入鄉村腹地。于是,兩人不謀而合,由王鶴翀主理民宿部分,李暉打造公共活動空間,聯合打造項目體。
“我們來到青龍塢時,這里有一半的民宿已經建成。”李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發揮自身藝術優勢是他謀劃的方向。
進入青龍塢蜿蜒的山道,一邊是郁郁蔥蔥的山體,另一邊繁茂的蘆葦蕩沿溪而生。接近村口處,有一座木質瞭望塔靜靜地聳立于山水之間。
“這是中國香港設計師林君翰的作品。瞭望塔的木板構件來自云南昭通地震災區,災后林君翰在昭通做援助工作,幫助當地老鄉重建家園,同時他也收集坍塌老房子的門板,完成了這件創作。”李暉說。
瞭望塔建成后成為公共地標,很多新人結婚會在塔上辦儀式,它逐漸被建筑業內知悉,入選了威尼斯雙年展。
“因為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結識了林君翰,便詢問能否把瞭望塔搬到真實的村落中,在山谷空地中講述新老房子流動循環的故事。”李暉說。
農耕社會的土墻木屋,進入城市后成為建筑體。功能性延展的同時,也記錄下城市前進的腳步。這種連接是鄉土與別處的內在聯系,也是城市人按跡循蹤的詩和遠方。
青龍塢的民宿主多是設計師和藝術家,除了在拍賣場上購買藝術裝置外,文創產品更是他們得心應手的民宿內容“附加值”。
溪山深渡的民宿主李梅,是另一個懷揣歸園田居夢在青龍塢定居下來的人。李梅把當地村民做的紅茶、釀的小酒、曬出的桃膠,加以文化包裝,變成了“深渡紅茶”“李梅酒”“深渡桃膠”;她取未經提煉的赭石,加草木灰研發成釉,燒制出淺絳釉杯盞;她精通書法國畫,還會親自繪制古韻扇面。

杭州市桐廬縣青龍塢放語空、流云鄉墅聯合體整體布局(流云鄉墅/ 制圖)
青龍塢會定期組織業主開展“秉燭夜談會”、民宿業主聯盟會等活動,從而提升青龍塢鄉度假藝術產業集群整體市場影響力。“青龍塢脫口秀突擊之夜”“聆聽青龍塢”等系列文化藝術沙龍活動,也在這個山谷小村生根發芽。
從發展模式看,當前民宿產業主要有以莫干山裸心谷為代表的鄉村酒店模式;以北京密云山里寒舍為代表的鄉村度假模式;以法國盧瓦爾河谷地區古堡為代表的文化民宿模式;以英國科隆河畔農莊為代表的農業莊園模式。
相較而言,桐廬模式有其獨特之處——以頂層設計為引領,因地制宜,因村而異,集成優勢,一宿一案。
截至目前,當地共有經營戶751家,總床位12514張,民宿集聚村22個,精品民宿132家,精品民宿床位2072張,2021年接待游客650.12萬人次,經營收入額達5.08億元。
以蘆茨村為例,各種發展、經營模式的民宿比比皆是,豐富的業態打造出滿足“全市場”需求的民宿產業。2021年,蘆茨村共有民宿180余家、床位4200余張,當年共接待游客超51.9萬人次,旅游收入超8500萬元,較2019年同期增長32.79%。
桐廬縣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仰忠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桐廬民宿發展模式的經驗在于:注重政策引導,注重隊伍建設,注重產業融合,注重推廣宣傳,注重機制創新。”
桐廬民宿起步于2013年,從2015年至今,當地共出臺了四輪產業政策:
2013―2014年的第一輪政策重點是壯大規模。按照打造民宿集聚體的要求,全縣選取20個村進行民宿產業重點培育。農戶每新增一個床位補助1200元,新增床位總量達到200張以上且實行統一經營和管理的示范村,對村級民宿管理機構給予一次性5萬元經費補助。
2015―2017年的第二輪政策強調提質轉型。按照“規劃互補、產業融合、布局集聚、特色彰顯、環境友好、有扶有控、發展有序”要求和“鄉鄉有民宿經濟”定位,推進一批建設項目,打造民宿鄉韻特色。
桐廬將民宿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的平臺,廣泛與外來資本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形成農民主體、資本合作、集體參與的共贏局面。
2017―2019年的第三輪政策,重點是精品示范。對民宿特色示范村每年給予80萬元扶持,對有特色、有品位的主題型精品民宿示范項目,根據投資大小和規模大小給予40萬―100萬元扶持,對利用自有合法農房發展“小、精、美”單體型特色民宿給予最高20萬元補助。
2020年至今的第四輪政策重點是行業規范。在延續第三輪扶持外,還對村級民宿管理機構提供5萬元、民宿人才引進每人每年給予2萬元的補助、民宿規范管理(納入規上企業或限上個體戶)進行了扶持。
2020年9月,桐廬縣召開美麗鄉村3.0版工作動員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在更廣領域、更深層面、更高水平取得新的突破。
桐廬的美麗鄉村3.0版,更加突出以“人”為核心,以鄉村滿足人的更高層次的需求為著眼點、立足點、出發點,打造“經濟美麗、全域景區、人人文明、崇德尚法、幸福向往”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在仰忠明看來,桐廬民宿模式注重頂層設計,破解了“到哪發展、如何發展”問題;注重內涵提升,破解了“淡旺不均、冷熱不勻”問題;注重品牌培育,破解了“千村一面、千宿一律”問題;注重機制創新,破解了“讓誰受益、如何受益”問題。
桐廬將民宿作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臺,廣泛與外來資本開展多種形式合作,形成農民主體、資本合作、集體參與的共贏局面。通過土地入股、房屋入股等形式,讓更多村集體和農戶分享民宿發展的紅利。
共贏之下,村不“空心”,農人歸鄉,安居樂業。
月亮從青龍塢的山脊上升起,夜霧氤氳中,游客尋著點點光亮,從流云鄉墅的大門“回家”。幾聲狗吠,驚擾了這一山谷的靜謐。
狗是老方家的。60多歲的老方和兒子至今居住在青龍塢的老屋中。“老人不愿意搬遷,他的房子相當于嵌入我們的項目體中,外形上也很一致。現在老人還經常幫我們整修花園換取收入,相處得越來越融洽。”王鶴翀說。
老方的兒子小方,20年前外出打工,近年回到老家方便照顧父親。小方目前在青龍塢一家民宿做管家,月收入有四五千元。
民宿經營需要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這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同時,當地村民因房屋出租、土地流轉也帶來了一定的租金收入,有些還從村集體入股合作民宿中得到分紅。
“桐廬每年開展10場以上的民宿管家培訓活動,提升安全經營、美食制作、活動策劃等綜合能力。集中開展民宿資源招商和民宿管家招聘活動,培育優秀農創客。”仰忠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事實上,民宿產業為當地農民生活帶來的改變和提升遠不止此。
“青龍塢由于在大山深處,很多原住民都已離開,使其在發展前已成為空心村。民宿產業的發展相當于復活了這個村莊,人氣的聚集讓這里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李暉說。
在桐廬,鄉村閑置農房和閑置土地因民宿產業的發展釋放了更多活力。通過資源招商,來創業和返鄉創業的項目實現了民宿“規模+特色”的發展之路,改變了以前產業空虛、房子空置、土地空閑的現象,人氣得以重聚。
民宿發展還帶來空間重構,美麗重現,形象重塑。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停車場建設、污水處理、綠化提升、路燈亮化等,使鄉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更好的提升。
新冠疫情期間,針對創收渠道單一的問題,加強了資源整合和平臺搭建。以民宿為窗口,大力宣傳推廣“桐廬味道”品牌,引進特色小吃、特色美食、伴手禮等,以線上線下分銷模式增加民宿收入。
2021年,蘆茨村搶抓數字化改革機遇,在浙江省率先建成使用“民宿智腦”數字平臺,以數字化理念、技術、方式實現民宿貼心服務、高效管理、精準營銷、聯動發展,在重塑產業發展模式、創新社會治理機制、消除城鄉“數字鴻溝”的進程中,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村、鄉村數字變革新高地。
桐廬是城市人的遠方,是桐廬人的故鄉,民宿發展讓他們各自在桐廬找到生活的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