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璇

7月18日,北京,市民帶著孩子在一鄉間特色民宿里度假
近年來,鄉村民宿數量穩定增長,民宿經濟作為鄉村新業態,不斷迎來政策利好。中國旅游協會民宿客棧與精品酒店分會會長張曉軍認為,民宿是促進城鄉融合的有效載體,其最為突出的載體功能之一就在于促進了市民入鄉。
“主動融入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的大局、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民宿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張曉軍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張曉軍
《瞭望東方周刊》:近年來,我國民宿經濟快速發展,鄉村民宿尤其表現亮眼。為何會有這種現象?
張曉軍:民宿經濟的產生和鄉村民宿的興起不是偶然,而是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反映。
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口等要素會重新向鄉村流動,出現逆城鎮化現象,這在全球都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城市的容納能力并非無限,若所有要素單向流動至城市,到一定階段,無論城鄉都會產生許多社會問題。同時,人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有精神生活,而城市無法滿足人的所有精神生活需求。
城鎮化與逆城鎮化是一枚硬幣的兩面。隨著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提高,通過城鄉融合發展,城鄉要素的雙向流動會越來越強,最終城鄉要素配置會達到一種平衡。
逆城鎮化最初表現為市民進入鄉村消費,但一次性消費并不會讓市民留在鄉村、產生深度的城鄉融合。民宿作為一種鄉村新業態,則有助市民在鄉村扎下根并參與社區建設。這和消費行為不同,并非對鄉村的單純消耗,而是一種激活鄉村的生產行為。
我國民宿經濟正是在城鄉關系發生新變化時誕生的,是“逆城鎮化”的標志之一。
《瞭望東方周刊》:從城鄉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民宿有怎樣的功能定位?
張曉軍:首先,發展民宿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在脫貧攻堅過程里,民宿就已經成為精準扶貧的新銳力量,很多實現脫貧的村莊里都能找到民宿經濟的影子。接下來,民宿會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鄉村振興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方面,而民宿與這五個方面都能高度契合。
我認為,民宿產業可以非常深度、全面且可持續地參與鄉村振興。
其次,民宿是促進城鄉融合的有效載體,其最為突出的載體功能在于促進了市民入鄉。
最初的民宿人以設計師、建筑師、媒體人等城市人群為主。在這些先行者的帶動下和政府的引導下,更多來自城市的資本和人才進入了鄉村民宿領域,民宿也逐漸從單一住宿功能向復合多元功能轉變,從而賦能鄉村文旅、助力鄉村振興、聊慰城市人的“鄉愁”。
如今的民宿企業正在向平臺化方向發展,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文旅服務,還通過和地方政府或村集體合作,對接城鄉,提供平臺服務,如為市民提供可利用閑置農宅信息、為想開辦民宿的市民或村民提供設計方案,并為他們辦理證照提供咨詢和幫助。
這種平臺服務為城鄉間資源、技術、資金的往來搭建了橋梁,使得更多的市民以最小的試錯成本進入鄉村。
《瞭望東方周刊》:通過民宿讓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同向互促,其切入點是什么?
張曉軍:切入點在于人的融合,具體則體現在民宿與鄉村社區的共融、共商、共建、共享。通過社區化運營,助力構建生態文明下的新型社區,是接下來民宿發展的機遇所在。
鄉村社區有其特殊的運行規律,民宿若不能有效、深度融入其中,就無法可持續地健康運營。據我觀察,經營較好的民宿都參與到了鄉村社區建設,諸如敬老愛老的公益行為、推動共同富裕、打造村史館或鄉村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為村莊發展提供規劃方案等。
宏觀而言,人際關系的協調是塑造新型城鄉關系的基礎,只有人際關系和諧了,形成一種以市民為主體的新村民和老村民之間和諧的社區關系,新型城鄉關系才算塑造完成。由此,城鄉間資本與資源、生產與消費才能順暢互動,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的共同繁榮才能實現,城鄉融合下的新型鄉村治理方能穩妥建立。
《瞭望東方周刊》:這種人際關系的協調具體指什么?
張曉軍:是村民對市民的接納,也是市民對村民的尊重。
從我國民宿經濟發展之初,民宿人便在推動鄉村發展。從城鄉融合角度,他們既是市民也是新村民。從產業融合角度,他們既是民宿主又是新農人。而從參與社區治理角度,則可以稱之為新鄉賢。
如今已經有大量民宿人在鄉村站穩腳跟、發揮作用,他們懂得鄉村的話語體系,融入了鄉村的文化體系,又通過行動影響或引導著周圍的村民。
這些民宿人中有兩類生力軍。一類是由城市入鄉的有識之士,他們自身是市民,但對鄉村有情懷,尊重村民和當地文化,通過民宿經營參與到社區的共商共建,并與村民共享社區發展成果。
第二類是返鄉的創業就業人員。他們從農村中走出,在城市中發展到一定職業階段時,決定回到村莊創業就業。這個村莊未必是其出生地,但他們對鄉村的一切很熟悉,具備融入社區的能力。
這兩類人群在民宿行業占大多數,但也有一部分對鄉村缺乏了解的人想進入鄉村開辦民宿。由于沒有適當的前置引導機制、培訓機制和保障機制,這些人可能會在鄉村有意或無意地誘發一些潛在矛盾,人際關系上會有所沖突,導致心灰意冷、鎩羽而歸。
用地用房一直是鄉村民宿健康發展要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是市民安心入鄉創業或居住的保障。
《瞭望東方周刊》:當下城鄉差異仍然存在,民宿在促進城鄉要素流通中,是否也面臨一些城鄉間的壁壘?
張曉軍:首先是文化鴻溝。
城鄉之間仍然存在文化上的較大差異。我希望市民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鄉村,不要認為城市文明比鄉村文明更先進。鄉村有它獨有的美好和價值,如果我們靜下心,用敬畏的態度在鄉村去尋找,便會發現無論是文化上還是生態上,鄉村的價值都無限大。
一些市民到鄉村創業失敗了,這和前期缺乏教育培訓也有關。農民進入城市工作都需要經過職業培訓,使之盡快掌握城市的生產技能、融入城市文化。但是,市民入鄉如何融入鄉村文化、掌握鄉村社區的溝通技巧,卻沒有配套的教育培訓機制,也缺乏相關學術研究和社會宣傳引導。
建議加強市民入鄉的相關教育培訓,讓市民能夠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誠意、最快的速度融入鄉村之中。
其次則是制度障礙。
要讓市民入鄉能“進得來、留得住、活得穩”,把自己的情感和智慧投入到鄉村振興,把城市里的人脈和資金通過市場導入進來,這需要政府給予政策保障。目前,市民到鄉村的流動主要是民間經濟行為,市民在鄉村生活、創業還有不少障礙。我們有大量政策法規著眼于農民的市民化,雖然國家近年來鼓勵市民入鄉,但在法律保障和制度設計上仍存空白。
總之,城市要素與鄉村要素的有效對接,僅僅靠投資等商業行為是不行的,還需要針對逆城鎮化中城鄉間人與人的關系進行制度設計,更需要文化理念的更新,多維度消弭城鄉鴻溝。
《瞭望東方周刊》:制度上突出的障礙在哪里?如何解決?
張曉軍:用地用房一直是鄉村民宿健康發展要面臨的核心問題,也是市民安心入鄉創業或居住的保障。
農業農村部此前表示,將進一步強化統籌協調,加強監督管理,指導試點地區聚焦宅基地“三權分置”,總結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制度成果。
隨著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各試點地區在“三權分置”上已有了探索和試點。據我了解,安徽、河北、浙江等地方已有民宿主拿到了使用權證書,真正擁有了合法合規的一定期限宅基地使用權。
有恒產方有恒心。我們期待試點所取得的經驗可在全國進一步鋪開,讓農民獲得農宅和宅基地升值的新渠道,也為市民長期在鄉村生活和創業提供法律保障,促進他們更好參與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

孩子在老友季花園民宿嬉戲(羅穎/ 攝)